乡愁小稿三二篇

黄山日报 2021-12-29 06:24 大字

□叶国胜

与《黄山日报》结缘三十多年,其中还有十八年被报社聘为特约记者的美好经历,细细想来,在《黄山日报》上发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新闻宣传稿件,在副刊上刊发的“豆腐干”只有零零星星的三二块。

这零零星星的“豆腐干”,不占地,不起眼,字里行间却记录着我对家乡对乡民对儿时生活家园的眷恋。

1987年,我于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唐模古村担任小学教师。1991年9月开学后的一天,我想起左右三村的人都讲我的家乡潜口镇二联村产庆自然村是个“教师村”:因为这个二百多人的小村庄,却出了三十多个教师,其中有大学教授,有中学教师,有小学教师,有父子三人同执教的,有夫妻二人共育人的,于是突发灵感,当晚就写了一篇小稿《深山教师村》,寄给《黄山日报》编辑部没几天,这篇处女作就在三版见报了。我捧着这张报纸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还有意无意地拿到同事和学生面前炫耀。就这样我记住了本版责任编辑项其敏先生的大名。

这也算是我与《黄山日报》的美好结缘吧!也许就是这篇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豆腐干”,点燃了我的文字梦。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我抓住在农村工作接触面广的机遇,写过几篇新闻稿,在殷文治老师和曹兆昌老师的关心下得以刊发,其中有两篇稿件还获得征文奖。

1995年,我被调到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外宣工作,并被《黄山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这一干就是十八年。十八年里,我写了数千篇的新闻稿件,而在副刊上发表的稿件却屈指可数。

2003年,副刊举办“我与黄山日报”征文,作为独生子的我把为了工作不能回到老家侍候病入膏肓的父亲、因为下乡采访不能接送十岁的孩子上学的苦水一股脑儿倒出,写成《儿子·老子·稿子》投寄报社。不几日稿子得以刊发,还配发了我陪报社张真到区公安分局采访一起绑架案时,张真老师给我拍的一张采访民警的新闻图片。稿件的刊发,无异于冬天的一把火,温暖了我孤苦无助的心。报社编辑记者的关怀让我为担任特约记者倍感骄傲和自豪。

2004年“上九”,77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办好丧事,怀着对父亲诸多愧疚的我,总希望能为父亲写点文字。也许是对父亲太熟悉了,诸多的事例,诸多细节,大到为国为家,小到做人做事,既有身教,又有言教,一次次提笔又放下,一有空闲又想起。时间一天天过去,为父亲写点文字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头。夜深人静之时,或是梦醒时分,回想与父亲相处的36年,总让我泪湿枕巾,多少往事涌心头,多少愧疚总自责,于是,我一次次开灯起床,一次次打开电脑,写父亲的音容笑貌,写父亲的悲苦喜乐,写父亲的大爱无疆,写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就这样,写写停停,增增减减,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历时八载,遂成小文,幸得阮文生老师教正,《父亲》得以在2011年4月11日散花坞版头条刊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民们都涌进城市打工买房,小孩在城里念书,老人进城陪读,小小山村日渐萧条。而今,心底总期盼着我童年的伊甸园能够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愿还能再写点文字,在副刊上发几块故园徽州的“豆腐干”。

新闻推荐

加强交流沟通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孙勇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企业家举行工作会谈

本报讯12月24日晚,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勇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党委委员、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文化科技专家委员...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