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陈独秀狱中题赠刘海粟
陈独秀学识渊博,刘海粟则是我国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绘画大师,二人相互仰慕,相互敬重,在动荡的历史岁月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1年,刘海粟应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邀请,北上讲学。不久,蔡元培因病住进一家由德国人主办的医院,刘海粟闻讯后前去探望,不意在病房内邂逅了同样看望蔡元培的陈独秀。彼时,陈独秀以五四运动的领袖和《新青年》杂志的主编而名闻全国,刘海粟因为在上海创办美术专门学校和主编《美术》杂志而轰动华夏。他们一北一南,离经叛道,或因政治,或因艺术,成为旧政权、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叛逆者。陈独秀与刘海粟一见如故,互道倾慕,像熟识已久的老朋友般畅谈起来。
此后,陈独秀因从事革命,经常到上海布置和开展政治活动,每有空暇,总要去刘海粟那里叙旧,由于交往日密,他们的友情也愈益加深。
1932年,刘海粟旅欧归国回到上海,听说陈独秀遭国民党政府逮捕,被关押在南京第一监狱,内心非常牵挂。经与蔡元培、叶恭绰、杨杏佛等社会著名人士权衡形势,反复商议后,刘海粟不顾旅途劳顿,决定独自赶赴南京探访身陷囹圄的陈独秀。
世道多变,刘海粟与陈独秀阔别多年,再次相逢竟然是在监狱内,他们紧握双手,互相问候。刘海粟说:“你伟大,敢于抨击专制暴政……”陈独秀抢着说:“你伟大,敢于画模特儿,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甚至大声抗议道:“蒋介石要我反省。我反省什么!”临别时,刘海粟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笔墨和宣纸请陈独秀题字留念。陈独秀不假思索,即席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上款是“海粟先生雅教”,下款为“独秀”。陈独秀虽不以书法家名世,但他的书法风帜独标,卓尔不群,篆、隶、行、草等都有很高造诣,深受时人赞誉,早期的《向导》杂志刊名即出自陈独秀之手。陈独秀书写的这一对联,后来曾在刘海粟一百岁华诞时首次展出,引起轰动。
1935年,刘海粟自黄山写生归来,再度前往狱中探望陈独秀,他拿出自己刚创作的《黄山孤松图》与好友共赏。刘海粟在该画题记中写道:“乙亥十一月游黄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拥火犹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院前有松十余株,皆奇古。刘海粟以不堪书画之纸笔,写其一。”通过画作述说了自己孤伶、寂寥的心境,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而根据这则题记所述的情景,当时年已73岁的“大名士”沈思孚在画稿上题写了一首绝句:“拥衾僧院寒于铁,起写黄山一古松。何处不留真面目,偶挥秃笔写虬龙。”蔡元培也留下墨宝:“黄山之松名天下,天矫盘拏态万方。漫说盆栽能放大,且凭笔力与夸张。”并附小字注释:“人言黄山松石,恰如放大之盆景。”
陈独秀仔细欣赏了刘海粟笔下那出奇制胜、精神独具的黄山孤松意象后,触景生情,感慨系之,挥笔写下:“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为了避嫌,他又在诗下加注道:“此非调和折衷于孤与不孤之间也。题奉海粟先生。独秀。”
刘海粟得此诗款,对《黄山孤松图》更是珍爱有加。沈思孚、蔡元培的诗句和陈独秀的题跋深沉隽永,刘海粟的画则意境阔远,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斯世同怀,今生知己”的奇趣与默契。也正因为此,《黄山孤松图》后来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珍品,令人不胜把味。
(北京青年报周惠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徽州区按照有关方案,下拨1023.27万元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技术改造、绿色工厂、智能工厂、专精特新“小...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