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从《凤阳花鼓全书》(音像卷)面世谈起

江淮时报 2019-09-20 11:01 大字

◆石 松

《凤阳花鼓全书》(音像卷)是一本运用现代科技,全面记载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原生态音视频影像资料的电子出版物。作为《凤阳花鼓全书》的收官之作,她将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花鼓小锣的艺术形态,通过民间艺人原汁原味的演唱,以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从视听的角度展示出凤阳花鼓的音乐形态及演变形式,揭示了这一生发于江淮流域之间的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域性知识”内涵。本卷以移动硬盘为载体,配以曲目检索功能,采用互动式操作,视频以高清数字方式表现,歌词随唱腔以同步方式呈现。是一卷以电子数字技术+纸书的形式来记载凤阳花鼓音视频影像资料,这也是黄山书社首个融媒体项目。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当这首闻名中外、耳熟能详的《凤阳歌》经典曲调响起来时,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不自觉地涌现出 “乞讨歌”的场景......。在“宛转可听”的曲调下,凤阳花鼓“舞袖躬腰”,以“轻轻对踢眼斜瞅”“分明学得秦楼舞”(清·孔尚任 《踏歌词》五首)的形式来“赶唱谋食”,这不能不说是以江南移民为主体的大明帝乡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烙下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在这一表象之下,融合了南北文化特色的凤阳花鼓,带着方言俚语、土腔土调、充满生活气息的时曲小唱,通过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生动形象的演唱,顺应着六百多年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的种种变化,展现出了不屈不饶、坚忍顽强的生命力。其曲词所传达的心理、生活和思想情感等,表达了普罗大众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流变、生发能力。其中上世纪30年代著名歌星“金嗓子”周璇演唱的《凤阳花鼓》:“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我家丈夫单会打花鼓......”还有同时代的歌星黎莉莉演唱的 《新凤阳歌》:“你打锣,我打鼓,打锣打鼓听我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嘚儿飘,嘚儿飘,嘚儿飘嘚飘飘又嘚儿飘飘飘一飘。 ”这两首诞生于上海的凤阳花鼓的著名歌曲,因其唱腔质朴,曲调流畅上口,节奏感较强,歌词通俗诙谐、妙趣横生等鲜明的时代特色等,借助20世纪初出现的最新传媒方式(唱片、电影、报刊)等,迅速在国内流传开来,成为中国的民歌经典之一,从而把“凤阳歌”唱到了世界。而美国著名黑人男低音歌手保罗·罗伯逊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日的支持,就曾在 1940年演唱了 《凤阳歌》,这无疑也证明了生发于江淮大地的这朵民间艺术的瑰宝,以一种与生俱来的开放和流变性格,与所到之处的地方艺术和民间习俗相融合,从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彰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再如《人生何处不相逢》《叠断桥》《治淮河》等曲词,哪一首不是以质朴的语言、疾徐有度地唱腔深深地感染着听众。正如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所认为的:戏曲艺术越是世俗的、平民化的、有情趣的,生命力就越是长久,因为她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情感。

本卷将凤阳花鼓这一集曲艺、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百余首民间艺人原生态演唱的视频影像记录,较为准确地展示出花鼓血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流传、演变的历程,这或许是20世纪初至中期出生的民间艺人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摄录的音视频资料。通过对几代花鼓艺人的说唱表演以及对其击鼓手法、身段、眼神、步法、节奏等影像记录,改变了以往仅靠流传的曲谱、剧本等文献资料无法给予充分解读的局限,运用活态文化遗产 “花鼓小锣”的视频影像,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听等多维空间完整的呈现出来,较为直观地展现出凤阳花鼓的内涵,为充分研究该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及民众性格的特点等奠定了基础,对传承中华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如何看待“有偿救援”与生命无价?

新闻:绕过售票处,穿过铁丝网,跑到安徽黄山风景区“野游”的王某没想到,自己卡在了悬崖峭壁上。经过7个小时紧张搜救,王某才脱...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