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黄山情

黄山日报 2019-04-10 00:00 大字

□萃英老鼎/口述张科/整理

陋室珍藏着一张36年前的“黄山游览证”。日戳:1982年6月2日,编号:001458。此证长17厘米,宽9厘米,对开四版,白绿相间,制作精美。封面有烫金的迎客松和“中国黄山”“黄山游览证”等字样,封二为“黄山风景区管理规则”(六条),封三是“黄山游览示意图”,封底为“登山须知”(五条)。

每当看到这张游览证,就仿佛回到36年前——

1982年,我们夫妻俩都是25岁,原本是比较要好的同事。一日突发奇想:何不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相约去玩黄山?年轻人朝气蓬勃,雷厉风行。6月2日一早,我们到达温泉。在温泉稍作游览,便从前山攀登。在慈光阁,花八角钱买了门票。于是,有了这张《黄山游览证》。先玩半山寺,再游天都峰,夜宿玉屏楼宾馆。第二天,游览莲花峰、光明顶等,住北海宾馆。第三天,观日出,游始信峰等,当晚仍住北海。第四天,经仙人指路、云谷寺回到温泉。在温泉,花一角钱买票,洗了温泉浴,夜住观瀑楼宾馆。第五天返回。

黄山之行开心惬意,不仅饱览了大美的自然风光,我俩的爱情也急骤升温。那时,天都峰上有铁链,而没有“连心锁”。但是,莲花峰、光明顶、始信峰……乃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都见证了我俩的牵手、我俩的爱情。黄山日出,给我们希望;天女花,朝我们微笑;鸣弦泉,为我们弹奏着甜蜜的恋歌;天池,为我们斟满了祝福的美酒。次年,我们便喜结连理;再次年,便有了我们的宝贝女儿。

36年间,我们8次搬家,处理掉无数的旧书废纸,唯有这张小小的游览证,冥冥之中,她一直伴随着我们,彼此间不离不弃。她是我俩牵手—结婚—生儿育女的见证人,她是我们家中的一员。

36年前,“旅游”还是一个“冷词”,黄山相对比较寂静,年客流量不过一二十万人次。记得那时温泉对面的山坡上以及其他景点,搭了许多供游人住宿的小竹棚(鸳鸯棚),山上还没有索道,没有栈道,也没有现在这么“火”。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就兴致勃勃地视察黄山,在黄山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著名的“黄山谈话”。他以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黄山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祁红、绿茶……搞小包装,包装搞得漂亮些,可以当纪念品”“将来到黄山要能开快车”……他亲手拉开了黄山乃至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大幕。

从此,黄山人民牢记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的殷殷嘱托,砥砺拼搏,立即着手“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把旅游作为立市之本,大力发展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旅游,旅游业逐渐成为黄山最大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黄山的旅游业旋即驶入快车道。

与此同时,加大黄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旅游观光客运索道、西海缆车相继建成;辅以仿生态标识标牌的数万级游览步道、栈道;仿生态化进山公路……立体的交通网络使游览黄山赏心悦目,轻松自如。昔日供游客住宿简陋的棚屋早已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一流的硬件、优质的服务,加上奇丽的黄山自然风光,赢得了无数中外游客的赞誉。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精神指引下,黄山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人气逐年飙升。2017年黄山市共接待游客577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6.11亿元,入境游客237.59万人次,创汇7.5亿美元,四项增长指标均超过10%。其中,黄山风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336.87万人、同比增长2.06%,门票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0.02%,进山游客数创历年新高。

黄山,已跃居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三大世界桂冠”(文化、自然双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已成为中国名片、全球名山。

早年,每每想出去旅游,都因生活之路曲折和跋涉的艰辛,未能如愿。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经常约友人去玩黄山和到其他地方旅游。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时时想念黄山,常常梦见黄山,默默地关注着黄山。黄山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升级,我们都为之兴奋不已。

21年前,为建黄山太平索道,我们又有幸出差到过黄山风景区后山的北坡。该索道全线斜长3709米,高差1014.5米,其中最大跨度为1513.6米,当时号称亚洲最长的索道。上站设在西海景区排云亭右侧的松林峰,下站设在松谷景区的松谷庵。为了保护黄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植被,我们在施工时,对现场涉及到的一草一木都登记在案,并标注在图纸上,倍加爱惜,不敢随意砍伐和践踏。实在没办法,就采取就地就近移栽。时值酷暑,尽管汗流浃背,也不忍“清泉濯足,花上晒裈”。但略微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日夜忙于工作,来去匆匆,就连近在咫尺的松谷庵也不曾游览。后来才知道,松谷庵原名松谷草堂,始建于宋代宝佑年间,创建人为松谷道人张尹甫。那里环境幽雅,景点甚多,石刻遍布,很有看头。

黄山有句俗谚:不到文殊院(在前山),不见黄山面。那次,虽然不曾与黄山“谋面”,但作为一个黄山人,能为黄山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也算不虚此行,颇感欣慰。回来后,依然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乘兴写下了《松谷纪行》一文,以抒情怀(载1997年8月23日《黄山日报》)。

黄山——开放的山,好客的山。您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鸿篇巨制!

黄山——梦幻的山,心中的山。您为中外游客圆梦,您为我们牵手。眼下,我们夫妇都已退休,有时间,有精力,也有实力去旅游。现在我们与您约定,来年又要带着我们的孩子,以及孩子们的孩子,带着我们“家中的一员”,再来探望您——梦绕情牵的黄山!

新闻推荐

情感、文化、事业三融入 边检站变安营扎寨为落户安家

改革转隶以来,安徽黄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着力做好“融”文章,围绕“安家立业、爱岗敬业、干事创业”,坚持从“情感融入、文化...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