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农村综合性改革的“试验田”

黄山日报 2018-12-25 01:00 大字

村民在仙源镇俐欣家庭农场管理越冬蔬菜。 崔 艳/摄□本报记者汪鼎

“乡村振兴是一场大考。如何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试点试验区任重道远。”12月20日,黄山区综改办副主任周太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根本,2017年国家财政部牵头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瞄准的正是当前“三农”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耿城镇、三口镇、仙源镇,以及甘棠社区、兴村、猴坑村被确定为试点试验区域,通过将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创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创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作为改革重点,黄山区不断扩展农村改革领域,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起强大动力。

“别看现在不起眼,到了丰产期,一亩收入2万元没有问题。”在甘棠镇孟山香榧种植合作社,面对一排排香榧树苗,社区副书记汤礼平自信地告诉记者。

孟山香榧种植合作社基地占地260亩,山场属于甘棠社区集体经济所有,以往由于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260亩山场每年对集体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

“我们也试着种毛竹林,但以社区的人员技术力量,真正经营好很困难。”汤礼平说。

在改革政策的引导下,甘棠社区以集体山场和资金入股的方式,按集体山场10%、集体资金41%、农户资金49%的比例分别占股,并成立专业合作社,由专人负责管理日常生产。通过合作经营,村民有了长期经营的信心,集体也实现了山场资源的高效利用。

作为农村综合性改革的“试验田”,找准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正是黄山区作为试点区的任务。

在农村,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前提。黄山区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不断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建设村史馆,组织建立乡贤理事会等方式,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民主决策参与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扶持农村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利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资金,我们将每个村的村委会大楼进行改造,打造一体四中心模式,将村委会大楼没有利用的空间,打造为村庄的党群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并构建起类似城市社区的农村社区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乡村治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仙源镇党委副书记舒东升说。

除此以外,在农村综合性改革中,黄山区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政策性贷款担保服务。仅2018年,完成贷款244笔,金额2.29亿元。

“我们围绕农村综合性改革制定了13项改革试点机制,33大类试点项目类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改革目标,统筹资金使用,真正将黄山区这块试验田种好。”周太平说。

记者手记

用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键。黄山区把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治理、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任务”上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村民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乡村振兴的“内力”不断被激发,为黄山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黄山区这块“试验田”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向前。

本报全媒体走转改采访小分队

新闻推荐

游不在远 在乎心境

焦振海(左一)与摄友分享摄影作品。赵婧摄1999年,我从省烟草公司退休后加入了老年摄影协会,摄影便成了暮年生活中最大的爱好。...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