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微生活
□黄山徐红云
当前,微信、微博、微购物等微生活,一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我的母亲——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的农村老人,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微生活”。母亲的“微生活”,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也将使我受益终身。
母亲的“朋友圈”很微小。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就连县城也去得很少,除了乡邻和亲戚,母亲基本没什么朋友。生活单一,看不懂电视,不会打麻将,只能日复一日地在操持家务中体会着生活的乐趣。但她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清白做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占他人便宜。虽然认识她的人不是很多,但她依然靠着勤劳和质朴,赢得了“朋友圈”的频频点赞。
母亲的“微生活”,从每天的起床刷牙开始。微量地使用牙膏,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一袋牙膏可以用上一年;即便牙膏用完,母亲还会再拿剪刀把牙膏皮剪开,一点一点挤出剩余的牙膏,然后再用上几次。洗头也一样,洗发膏用完了,母亲总会往瓶子里兑些水,摇晃摇晃以后再接着用。
一粒米一滴水,微不足道,但在母亲眼里却很重要。不仅碗中的饭要吃得一粒不剩,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一定要捡起来吃掉。在我印象中,吃剩饭剩菜是母亲的专利,这顿剩了下顿吃,吃了上顿剩下顿。这样循环下去,母亲就只能吃剩饭剩菜。我们回家带去的水果,她总是放到坏了才不得不吃;即使吃,也得挑个最小的、最烂的。这些习惯,无论我们怎么劝说,她也改不了。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微灯光就成了母亲身边的一道风景。记得在上学时,家中晚上大多使用煤油灯照明。母亲总是把灯芯挑到最小,在昏暗的光下,一边忙家务,一边陪我们做功课。现在普遍用电,但她的房间中总是使用功率很小的照明灯,她就在微弱的灯光下,缝补衣服,拖地抹桌,就连看个电视,她都觉得浪费电。
生活的微开支,是母亲保持多年的传统,以致于亲戚们只能用“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来评价母亲。以前,家中贫穷没钱花;现在日子好了,有钱却舍不得花。村子离镇上有五六公里的路程,坐三轮车只要两三元钱的路费。为了节省这几元路费,母亲去镇上办事大多选择步行,就连挑着担子、提着重包,累得大汗淋漓,也宁愿自己吃点苦来省下这份钱。去年夏天,母亲关节炎病发,在县医院检查回来后,仍然坚持忍着病痛,从镇上走回了家,以致关节痛得几天都难以下床。
母亲的微生活,还体现在她做事的谨小慎微上。自己的事,她总觉得微不足道;而子女的事,她却想得无微不至。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替我们担心,担心乱说话,担心酒喝多,担心违反纪律,担心工作不努力。每次通话或见面,她都要反复叮咛:农村出来的孩子不容易,要好好珍惜,本分做人,在单位要多听领导话,回家要多陪陪孩子。
母亲的微生活,虽不都是值得提倡的,却蕴含着代代相承的传统,传递的是正能量。我的理解,就是两句话:生活得越简单,往往越快乐;勤俭节约,什么时候都是一种美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琴“90岁老人能登黄山、练瑜伽”,这则新闻是人民网安徽频道两年前报道的,报道中的老人就是居住在攀枝...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