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申遗是一张最好的名片,但不能变成急功近利之举—— 【业界聚焦】“申遗热”:如何保护公众利益

安徽工人日报 2016-10-25 23:55 大字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排队期已经延伸到下个世纪。

而日前让人看到的是“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如此高昂的申遗费用,令人担忧申遗之后必然门票涨价,公众又成了唯一埋单人。如此多的项目趋“世界遗产”若鹜,世界遗产对于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

旅游资源属公共产品

从世界遗产的定义来看,它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既然是自然景观和遗产,是老祖先留下来和自然的公共资源,是人类共享的,为何要收高额费用?

在申遗的过程中,在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获得级别提升时候,令人思考的是,公众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让申遗惠及老百姓,让老百姓享受到世界遗产带来的好处,才是申遗的关键所在。

那些打算申遗以求涨价的景点,是否考虑过门票费用要尽量少收或不收?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看,让穷人也有权利去看。同时,公布景区的维护成本和收入及去向,对的确需要增加成本的部分应该不是转嫁给游客。只有这样,民族的遗产才真正是世界的遗产,世界的遗产才真正是大家的遗产。

走了样的申遗之路

在“申遗热”这事儿上,申遗是好是坏,本来由申遗资金的出纳者即纳税人来完成论证,没想到总有专家站出来为十几亿元公共资金作辩护,作为普通百姓,又该如何看待时下“申遗热”呢?

首先应该肯定,城市有“城市名片”,景区有“景区名片”,文化产业要有“文化名片”。在“景区名片”中,世界遗产那是最具说服力的名片。

然而,这么一个有巨大说服力的市场品牌,为何有人还不买“申遗热”的账呢?其主要原因是:纳税人是申遗的直接埋单者,所有的申遗费用来自纳税人的腰包。

申遗要花纳税人的钱,申遗之后,百姓还要为高价门票埋单——这才是症结所在。而这活脱脱就成了一出这样的情形:本来属于公众的东西,花了老百姓自个儿的钱后,却发现,这东西已经不属于老百姓了,具体说,是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了。

经营之路如何走

值得借鉴的是,台湾省绝大多数景区都不收取门票费,也不会交给私人公司打理,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运营之路。

虽然不收门票,但拉动效应明显,当地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得到发展,当地每年的税收也因此增加。税收的增加让台湾观光机构的预算费用每年递增,最后这些费用返还到景区用于维护和运营。

位于南投县中部的日月潭是台湾岛最大的天然湖泊,闻名遐迩,与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相比,日月潭景致毫不逊色。凭着“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日月潭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吸引千万游客前来。

不过,游客参观这样的名胜,只要游客不坐船,不需一分钱的门票费。位于台北淡水河口的“红毛城”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可谓台湾岛内最耀眼的古迹。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自由参观,也不用门票。

门票经济从来不是台湾旅游业的主要形式。当地政府和旅游业者算的是一笔大账。日月潭不收门票,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借以推动地方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再用税收的方式获益。税收增加,台湾观光机构获得的预算也随之增多,其每年的预算都增加。观光机构再用这些预算投入到各个景点,用于景点的维护和运营。各地盛行的把景区承包给公司经营的做法,在台湾也不存在。私人公司为了开发,有可能牺牲环境保护,所以不敢把景区的运营交给私人公司,舆论也不会让这么做。

2007年,在各地旅游风景区门票涨价引发非议的背景下,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的禁令。这份涨价禁令的本意在于阻止景区门票价格频繁上涨现象,然而如今,这份禁令却成了景区涨价周期表。

景点不收门票,有成功的案例。最成功的要算西湖,西湖不收门票,整个周边地区就繁荣起来。如果收门票,西湖就要建一道围墙去挡,风景也就被破坏。从这点来看,景区如何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应该是解决门票涨价的根本所在。

新闻推荐

苦涩的遗忘新闻记录以下岗工人为主角的电影钢的琴尽管

苦涩的遗忘【新闻记录】以下岗工人为主角的电影《钢的琴》,尽管仅仅挤进了几十家影院,却成为一部“迄今‘零恶...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