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陋室观复】旅游之意

安徽工人日报 2016-10-25 06:13 大字

   

节日长假开始实行的时候我去过一次青岛,白天去崂山之路完全阻断,晚上栈桥只有人头。这之后每逢长假,电视里都诲人不倦,人山人海云云,有图有影像,完全不像一个农民就可以干掉十几个日本鬼子那样的电视剧,让您没办法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收拾“小日本”会艰苦奋战8年,所以呢,我就信了电视台:长假出游非明智之举。然而闷在鸟笼一般的水泥格子中似乎也不是良策,城市的所谓公园几乎也是人满为患,想来想去,也许只有松骨神游,随意闲晃大约才是心静的选择了。

其实真要静下心来想想,不去考虑假期时间的关系,很多游走的躯体未必琢磨过旅游到底是为什么。就我而言就不是很明白旅游的意义,感觉更像是现代商人的诡计。

中国旧式的游山玩水多数时候似乎只是文人附庸风雅的兴致,诸如文化摩崖的凭吊或者名人故里的臆想之类,“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就是很好的写照,即便是乾隆爷这个被文人洗脑的家伙也不关心黄山。好不容易有个自然风光,那也一定要刨土深埋一些不相干的古怪传说,不把长城哭倒也要把参观的傻子骗晕,像徐霞客那样背着行囊到处刺探地貌的人,严格来说和旅游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即便有,也很难找到几个这样的半仙。

从老外留存的那些异域风物志推想,与旅游有关的东西也不多,虽然文化探寻也可以归到旅游,但在早些时候“游玩”的意味是罕见的,多数时候是有闲阶级在不同城市之间的闲晃,名之旅行,并不是旅游。在人文风俗猎奇之外,还有没事喜欢在冰雪中溜达若干天的南森,近似的探险活动与现在的旅游应该不怎么搭界。对中国人来说,约瑟夫·洛克大概就是个典型的人物。这个美国佬上世纪20年代就到了丽江,除整了本纳西字典外,还从丽江出发,穿越金沙江往北胡走了不少时日,在行至泸沽湖和稻城之间的一个区域,洛克想知道脚踏何处,问询当地人士,结果人家不只是听不懂美国话,连他随身翻译说的纳西话也不明白,所以诧异地问“sha-g-ni-la”(音),意思是你说的是什么啊?结果美国佬认为回答的是地名,于是书录“香格里拉”。这是当地诺苏的说法,有板有眼,因为是和藏族交汇之地,诺苏还列举藏语没有如此相似的语音词汇。

老实说,“香格里拉”的说法源起何时我并不清楚,如果诺苏的说法为真,今日冠落他乡也没什么奇怪的,彼时不说国人不知“旅游”为何物,洋人也没有这样的念想。洛克北寻之地绝美似仙境,致使无数未能亲临之旅游爱好者在梦中都难逃滋扰。然而在洛克当年影响老美的东西中,植物标本和人文图片把美景完全覆盖,显然自然景观这个东西那个时代对老外来说也并不时髦。

在吃住行都方便之后,或者是经济上的动能形成以后,旅游俨然就成了一门学问,等到学问演变成产业,国内已经很难找到假日能散心的静怡沟壑,有钱的开始远游海外,没钱的也开着车在门前屋后的野地里瞎转。按说旅游本意似乎不应该是产业升级,内中多少该有些观沧海以养性情、寻旧迹以叹人工的味道,从当下的情形看,这些都成了奢侈的妄想,大概是旅游这个东西来得太快了,就国内情况看,屈指也就三四十年,大家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失去了现场神思人文风光、静思感怀大好河山的机会,只好在人头涌动中留个影像回来慢慢品味了。

说这些大约也是我个人的想象,旅游的人们到底图的是什么,一时不容易说清楚,真要喜欢某个风光绝不会挤不出时间,又何必赶着假日去助推人潮呢。不过最奇怪的还是那些雄心游遍天下的人,世界那么大,不知道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会疲劳成什么样,估计双腿磨短了也难以如愿。当然,像康德那样一味沉湎于绝对的想象,终身不出他家的小镇也不对,那样整个行业都没了,会影响就业,政府也不愿意。或者是现在人们生活都很好了,钱多又难得吃苦,于是就花些钱,找些疲劳无脑的作业来麻烦自己,也算是享受了吧,谁知道呢,还是坐家里胡思乱想好了。也许哪天喜欢赶场旅游的人都累了,我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回,背着背包在假日里到香山里面去慢慢地走一回,只是这一代一代的长大,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

新闻推荐

传统古建屡遭异地迁建和盗卖 三部门首次联手发出“追缉令”

7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联手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