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高艺自超
■ 薛永年
新时期之初,一批“人亡业显”的老画家进入我的视野,芜湖的黄叶村就是其中之一。记得在1988年末,老学长孙克来电话,他说:“又发现一位黄秋园、陈子庄式的画家,是安徽的黄叶村,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你务必来一睹为快。 ”于是,在那个又一次引起画界瞩目的展览会上,我认识了黄叶村的高足汪友农。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我又与他多次会面。接触稍多之后,我对他的了解也日渐增多。原来,他不仅是尊师重道的传统守护者,而且更是诗书画全能、人物山水花鸟兼善画家。
1939年,汪友农出生在安徽南陵的一个书香门第。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父亲在黄山管理处工作,18岁的汪友农假期中来到黄山,有幸随岭南派大家黎雄才写生月余,即有作品入选南陵首届美展并获一等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汪友农的出身,使他一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然而,挫折跌宕、艰难困苦,反而加倍激发出他学习与创作的高涨热情。1971年,他调入南陵师范任美术教师,开始艺术创作的新时期。丰富的生活阅历,积极的进取精神,使他追求真善美的诗画创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汪友农绘画创作,早期以人物画为主,关注现实生活,先后创作的中国画有《重任在肩》《护林》《稻是队里的》和《迎春》,画法风格是水墨写实的路子,写实造型,水墨味道。其中《稻是队里的》描绘放鹅的农村小姑娘,拾起拖拉机后遗落的稻穗,面对自家大鹅伸长颈项的姿态,笑盈盈地把稻穗高高举起。构思巧妙自然,形象亲切动人。当时的艺术创作,往往忽视了真切的生活感受,不乏标语口号化的倾向。但是《稻是队里的》,却在平凡的生活情趣中挖掘出深刻感人的主题,因此好评如潮。不仅徐悲鸿弟子杨建侯教授见到后给以高度评价,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也专门邀请汪友农到家做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汪友农的绘画创作开始从人物转向山水。起因是,他画的《迎春》,描绘一位姑娘在风雪中卖自家培育的盆花。对此,老画家黄叶村称赞说:“你把人物和花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与众不同,构思新颖,画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黄叶村是与张贞一齐名的安徽五老之一。 1965年汪友农在张贞一的引介下认识了黄叶村。在认识黄叶村以前,汪友农的山水画受岭南派黎雄才的影响,重写生,画实景,但在黄叶村的启导下,他的山水画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特点,是从重视自然,到努力学习中国山水画提炼自然的优良传统。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发展变革中出现了两种路数,一是引西润中的融合派,二是借古开今的传统派。不少融合派画家,重视师造化胜于重视师古人,重视写生胜于重视临摹,重视艺术技能胜于重视传统文化素养。这种艺术趋向一方面突破了晚近惰性传统的束缚,推动了水墨写实和彩墨抒情型中国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传统的某些合理因素。然而,黄叶村像发扬了新安派传统的黄宾虹一样,并没有受到上述趋向的遮蔽,也正是他的指导,扭转了汪友农的努力方向。后者在《高处不胜寒》一文中说:“1969年春我带着黄山写生稿,请黄叶村老师提意见,老师看了画稿后说:‘重自然,重复自然不自然。 ’我听了老师的批评,茅塞顿开。 ”从此,汪友农由纯粹的对景写生,回归了新安派传统,走上尊写意、尚造境、重临写、讲笔墨的道路。从1986年汪友农调到合肥师范(今合肥学院)任教后,他的山水画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1999年退休以前,绘画创作是教学之余的活动。退休以后,汪友农活动于合肥与深圳两地,他的创作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
汪友农的全部山水画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写生之作,早年所画多为黄山景色,比如《黄山人字瀑》,其后则由对景写生转为描绘各地风光有一定现场感的实境山水,比如 《巴峡图》和《桂林象鼻山》。师造化则是“化古为我”的关键,汪友农本着这一传统,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
另一类是临古之作,中晚年比早年多,作品如《黄宾老笔意》。晚年下的功夫更大,体现了他对师古人的重视。他对古人的学习,继承了新安派的传统,重视对临而不是死摹,善于吸取前人以程式化的手法进行艺术提炼的经验。他对前人的学习,既有概括山峦树石水流房舍的图式,也有显现图式并发挥个性的笔墨。
再一类绘画是创作,贯穿了汪友农的一生。分别是家乡风景、祖国山河、心中林泉与古人诗意。其中的古人诗意,主要是李白诗意,或者画李白在南陵写下的诗篇,或者画李白歌颂名胜之作。他的古人诗意之作,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家乡风景与祖国山河,在全部山水画作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前者有 《山河万里》《长城万里》和《旭日东升》等。后者更多,比如《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绿到乡间》《九华山》和《夫妻树》。这些作品,或画黄山,或画皖南,或画芜湖,或画南陵,虽然未必写实境,但具有皖南山水的秀丽,还有自己亲身经历的雪泥鸿爪,不期而然地注入深厚的感情。画中人物有古有今,不少是当代人,有入山勘测的科学工作者,有背双肩包戴草帽的游人,有少男少女携手山行,有自己逆境中感受良深的“夫妻树”。这两类作品,集中反映汪友农的乡土感情和家国情怀。描写心中林泉的山水,画的是体现审美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类作品远离城市喧嚣,荡漾着田园牧歌,比如 《山村古木》《云岭春早》《牧童横笛》《儿时家乡多美呀》和《儿时小院梦曲径亦通天》。
汪友农的山水画像黄叶村一样,“借古以开今”,大量使用传统的图式,丘壑笔墨,古意盎然,而气象是新的,感情是新的。某些人造物如桥梁、汽轮等是前古所无的,点景人物的动作表情更是当代的。从画法而论,既有疏密二体,又有水墨、浅绛、青绿、小青绿各种画法,但以小青绿为主。但无论何种画法,都是他自己的风格,腴润而有骨,散淡而精心,饱满而灵透,致密而松动,一气呵成而妙在精微。他的花鸟画也很出色,上世纪80年代已有不俗成绩,而后持续不断地创作。题材有传统的“四君子”,花鸟畜兽。构图多折枝,亦有盆供和丛艳,既能画出生活情趣,又取意祥和美满,雅俗共赏。画法渊源主要是海派的写意,得于赵之谦、特别是任伯年、吴昌硕为多。
汪友农是一位人品高尚画家。他的艺术既不媚俗,也不欺世,而是不息地寻找并表现真善美。他的人物画创作超越彼时的时风,真诚歌颂平凡生活中的高尚品质,体现社会责任感,而他的山水花鸟画,寄予高尚的情怀,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神与物游”的超越精神。汪友农先生生前就表示了要笔者写序的遗愿,现在终于写成此文,以作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汪友农》序言,也作为对故人的缅怀。
汪友农作品。 (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5月18日,在黄山市体育馆,2016年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羽毛球比赛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韩国、蒙古等国家的71名选手参加比赛。参赛选手相互鼓励、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并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