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0后:最大的愿望是多读书

阜阳日报 2016-05-04 07:05 大字

[摘要]标签记忆:恢复高考、捉鱼摸虾

本报记者 宋玉洁

对于不少60后来说,“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响彻心扉的一句话。读书,提升自我、回报家庭、报效祖国,是许多60后的青春梦想。

1963年,宋士武出生在颍州区马寨乡。“我的爸爸曾进过学堂,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难得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毕业后,父亲就没有继续读书,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宋士武回忆说,父亲曾经去过东北的纺织厂,后来成家后便返乡了,靠种田为生。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却坚持送几个孩子去上学。

“那时,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不多。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宋士武是家中的老大,平时除了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抽出时间多看书。为了早点把农活干玩,中午吃饭时也不回家。晌午,太阳实在太毒,有几次差点晕倒在田里。”

读书学习之余,宋士武的“娱乐”生活是捉鱼摸虾。“那时候,天空很蓝、河水很清、鱼儿很多,到处是鸟儿的欢唱,农村没有脏、乱、差,就像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画一般,舒适、清洁,充满着勃勃的生命力。放学后,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捉鱼摸虾。我们找来一条绳子,一头系着洗干净的浆糊瓶子,把瓶子扔到河里,再慢慢地拉绳子,小鱼小虾就被我们捞到了。那时候,河水很清澈,夏天,孩子们喜欢下河游泳。”

1981年,宋士武离开了农村老家,来到了大田中学上高中。“学校离家十几里地,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我只得走路去上学。伙食一般是馒头和稀饭,我会从家带酱豆和咸菜去学校。假如能在食堂吃上一顿蔬菜,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那时的流行语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文理分班时,我选择了理科。”宋士武回忆说,上高中后,他第一次接触到英语,很新鲜很好玩但学起来又很难。“一开始,我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又没有磁带练听力,背单词时我会用汉字标注,还带着浓浓的乡音,这造成了发音不标准。后来,我家孩子学英语,也想用汉字来标注,有了经验教训,我坚决不同意。后来,她用国际音标来学习,发音比我标准多了。”

1984年,宋士武考上了蚌埠市的一所大专院校。“当我看到大红喜报的那一刻,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么多年的寒霜苦读,总算没有白费。”60后的大学生,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那一年,包括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在内,学校总共考上了12个人,我们村只有两人。我的高考志愿是造纸,就是想学一门技术。”

坐着火车去蚌埠上大学,这是宋士武第一次出远门。“看到外面的城市,交往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我感受到,天地是如此广阔。”后来,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宋士武当了车间主任,出差去了上海、山东、北京、黄山等地培训学习。“正是读书学习,让我有机会走出来,看看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新闻推荐

书法也应倡导一种“工匠精神”

雪涅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