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家新事·合作社里“分红”忙

安徽日报 2016-02-04 15:19 大字

本报记者 殷骁本报通讯员 崔艳 马珍珍

近日,天气寒冷,温度走低,然而,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三绿宜笋业合作社内却热火朝天,面对办公桌上的一摞摞百元大钞,社员们个个眉开眼笑。

董家湾村的葛国红一边喜滋滋地数着刚领到的分红款,一边说:“去年年初,我入了30股,今天分红领到了3000元。”

雷竹大户王启发是村里最先入股的人,他给大伙算了本细账:“我家有竹园20亩,按每亩产笋700斤计算,年产鲜笋14000斤左右,我把鲜笋每斤比市场高出3角至5角卖给合作社,14000斤鲜笋就多得五六千元。加上年底分红得了2000元,入社一年我们家就增收七八千元,划算,来年我还想再加点股。 ”

获笋农好评的新华乡三绿宜笋业专业合作社,由雷竹种植大户王富勤牵头,于2013年2月成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笋农组织起来统一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减少市场风险。目前,合作社有笋竹基地2700亩,其中省级示范基地500亩;标准化生产车间1400余平方米,冷库、热风、炉灶等生产设备齐全。现有社员94户,覆盖两个乡4个行政村17个村民组。合作社以每股500元吸纳股金,2015年累计吸收股金十多万元,累计收购鲜笋38万斤,使社员户均增收近万元。另外,社员按照每股100元参与年底分红。

为保障新华竹笋良好的品质,合作社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不仅组织专人负责笋竹基地管理,教授病虫害防治知识,还严禁使用农药等有害化学品,由合作社按批发价统一采购有机肥配送到各户;收获时要求将鲜笋长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并按粗细进行分类、加工、销售,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为了保持笋竹的新鲜度,坚持当天收购当天加工,杜绝积压。

“品质好了,订单自然追着我们跑。”三绿宜合作社负责人王富勤说,“目前,合作社已陆续接到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订单,其中笋尖订单100余万斤,粗笋订单30万斤,竹笋老节订单20万斤。下一步,合作社计划吸纳社员60户,扩大种植及生产规模,并增加雪里蕻、白菜等菜类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带动社员增收致富。 ”

新闻推荐

《徽州抗战纪事》出版

本报讯(记者 殷骁)日前,由黄山市政协编辑,各区县政协文史委及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政治处参与的 《徽州抗战纪事》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38万余字,大量珍贵史料为首次公开。据介绍,该书...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