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挂面第一村 小黄山脚下龙门岗挂面闻名遐迩
□祝俊生
巢北小黄山(又叫涂山)一带,村庄密集,岗阜相间,产小麦和燕麦。由于人多地少,自古以来,就有“手艺人不惧凶灾”谚语。挂面师就是其中一种手艺,“农时务农,闲时挂面”,薪火相传了数百年。小黄山脚下的龙门岗村尤其出手工挂面师,不下百人,年产面条数万斤。加工出来的挂面,上柘皋,下苏湾,赶古河,素有“江北挂面第一村”之称。
一、传统的巢北手工挂面
家乡巢北小黄山下的手工挂面,是一种既传统又悠久的汉族面食。它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食盐、碱、水。不含防腐剂,主要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E,增强免疫力,益气补气。它,细如发丝、清如白玉,洁白光韧,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绵软,回味悠长。开水煮两三分钟即熟,适合速食。平时可以打卤子吃,夏天可以过熟之后捞出来过凉水做凉面,也可以过凉水之后做麻辣面等等,各种吃法百吃不厌。
二、龙门岗挂面闻名遐迩
我同学兼同事许永胜的父亲,住在小黄山脚下的龙门岗村。今年七十多岁了,每年的初冬腊月,都做手工挂面,赶周边的苏湾、柘皋、栏杆集、古河等集镇,每斤六块钱,供不应求。在龙门岗,像许老汉一样从事挂面手艺的人不下百人。每年冬天,光龙门岗村,就产挂面数万斤。每年年关,我总是早早叫永胜打电话回家,叫他父亲帮我留十斤,过年用。手工挂面、春卷、饺子、水磨糯米元宵是我家过年的必备年货。
我的故乡梁帝庙是个闻名遐迩的小集镇,隔壁的张家银(已经作古三十多年了)是个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师。我还依稀记得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张家银一边喝着劣质老白干,一边用力拽着小麦面粉的场景。张老头矮矮的、瘦瘦的,精明强干,眼睛眯眯的,面带笑容,出着暗劲揣着面,有时哼着庐剧小曲儿。记忆中,从最初的和面、用菜刀切面、过秤绑把包装、擀面、盘三道条入盆、开面抻面等二十多道工序,全部为纯手工操作,做下来要花10多个小时。冬季农闲时节是做面的最好时机,无论湿度还是温度,都是最合适的。做挂面必须靠天吃饭,只有晴天微风才可以做,所以天气预报是做面农户每天的必看节目。在巢北,像梁帝庙、龙门岗这样纯手工挂面的村庄还有很多。
三、手工挂面都是空心的
去年冬天,我和永胜特意去了一趟龙门岗村。在山坡做手工面条的作坊里,我目睹了手工挂面的全过程,并留心一下步骤大致如下:和面、醒面、盘条、绕条、二次醒面、拉条、三次醒面、上杆、拉条、上杆、两次拉长、下杆、盘条或者切割,包装。关键是用盐和用力。
和面,盐水比例是关键,通常是每斤面粉6钱盐,也会根据面的质量、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先将小麦面粉按一定比例加盐(事先化好的盐水),反复用力揉面直到不粘手、不粘盆为止。如果盐加得多,和出的面会过硬,不易拉细;盐少了,面会太软,容易扯断。待面揉得软硬适中,把面放到瓷盆里,盖上厚厚的棉被。等面发酵的过程,叫“醒面”,约一个多小时后面就醒了,然后包皮,这一步是形成挂面空心的关键。
拂晓时分,许永胜父亲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先用擀面杖(紫檀树做的)压扁,用刀把面团破成胳膊粗的条状,然后揉搓盘在盆里,这个环节叫盘头条。头条盘好后,盖上棉被,再次醒面。一个多小时后,揉捏在盆中盘成二道条,半小时后再盘三道条。早晨八点,待面再次醒好后开始上面工序,即把头天晚上盘条的面交叉缠绕在两根约2尺长的细竹扦上。这个环节要先把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扦与扦呈喇叭状,上大下小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再将盘好的面交叉缠绕在竹扦上,至竹扦绕满为止。绕条时用力要均匀,自然有序,最好一气绕成,然后一排排悬挂在用砖砌成的保温面缸里,上面盖上草帘、棉被,以便使面缸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恒定的状态。
上午9点多,许老汉把缠好的面放在专门的架子上进行开面,开完面继续放在面缸里,上午10点多,太阳出来后,就开始挂面。挂面需要两三个人协作完成,将面缸里的面拿到院子里,一人将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外一个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这叫抻面,上面的人就用两根长点儿的竹棍划面,使面条均匀受力、互不粘连,这叫开面。挂面的韧性很好,可以拉伸到三四米长,也正因为这个长度,所以晒面的架子也要四五米高。每当晒面时,就会看到村民搭起特制的梯子,像民间踩高跷一样在架子上劳作。放眼望去,成排的挂面细细的、长长的、高高的、柔柔的,在冬阳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瀑布一般,偶有北风掠过,摇摇摆摆,宛如舞女在跳舞。天气好的话,下午4点面就晒干了。这样做出的面条细如发丝,又光又筋,润玉一般。神奇的是,拉得再细,面一般都是空心的。面晒干后,把面盘成一圈一圈的,也可以切成短节,每一斤面条用茅草绑把扎捆,再进行包装,手工挂面就算成了。
四、餐桌上的挂面美食
空心挂面制作工艺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因其条细如丝,下锅后筋道不回汤(是区别机械面条的最大区别),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当地农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迎婚嫁娶的必备之物。手工挂面老少咸宜,在巢湖,你想吃到地道的挂面,还得到巢北乡下苏湾、柘皋一带。
在星星点点的巢北集镇上,随意找一家早餐店,你一落座,伙计就会很利索地端上一碗老鸡汤挂面,热腾腾的香味从飘着的香菜间溢出来。速食者,挂面开水煮两三分钟即熟,且营养丰富,适合速食。挂面有很多种吃法,做法非常灵活。可以打卤子下鸡蛋吃,夏天可以过熟之后捞出来过凉水做凉面,也可以过凉水之后做泥鳅挂面等等,各种吃法百吃不厌。慢食者,看面汤清香爽胃,小啜一口,你便会觉得唇齿含香。这汤按规矩是免费的,你尽管享用好了。
巢北挂面,讲究面韧、汤清、味足。面粉大多选用优质精粉,富含面筋,韧性较强。还有现挂现卖的挂面(当然面已经醒三次,盐已经沤了半天),挂面师傅那娴熟的绝活叫你瞠目结舌,目不暇接。他一搓一拉,连抻数次,上下抖动,一小会功夫,便变戏法似的,一碗清醇可口的面条便端到了你的面前。面条完全可以照你的要求去做,或圆或扁,或粗或细。
地道的巢北挂面,面汤气香扑鼻、清亮澄澈。将煮熟的面条捞入碗中,浇上清汤,里面配几片早已煮熟的白萝卜片,加一勺老鸡汤,滴几滴麻油,漂着一层芝麻,浇上点醋,撒点绿的香菜(芫荽菜),别说吃了,就是看着也很爽目。享用挂面之前,你可别忘了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这样味道才能足够地润入到面条中,吃起来才会清香可口。
五、挂面里面有文化
挂面文化很有渊源。面条在中国属于传统大众食品,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有道是“北方的麦子南方的稻”,至今有两千年左右了。秦代以前,加工麦子仅靠杵、臼、碓等工具,粗犷得很。自从西汉发明淘磨水磨以后,小麦就被加工成面食用,做成面条据说是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今日中国仍有地方将挂面称“龙须面”。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青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汤汁挂面。
用宋代名士黄庭坚写面条诗歌《过土山寨》作结:“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箸玉簪横”。
新闻推荐
1月16日,市民在安徽黄山市某小商品批发市场选购猴年春节饰品。“猴年”春节临近,各地商场年味渐浓,各种以“猴年”为主题的饰品纷纷上架,受到...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