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吃食堂 □祝俊生

巢湖晨刊 2016-01-06 10:37 大字

食堂,即饭馆。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会食之所。古时也叫伙房、膳房;现在也叫招待所,常见于机关、医院、学校、公司和兵营,是大量人群集体同餐的地方。食堂是大众的企业,秉承“规范经营,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务实的经营作风,科学的管理体系,美味实惠的烹饪技艺,深受众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好评,艰苦创业,以“卫生第一 实惠第一 服务第一”服务于员工乃至社区。不知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怀念食堂。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吃食堂,不是天天吃,因为我成了家,家有三口人,儿子离巢单飞了(用时髦的话是,坐火箭飞走了,只有微信等信号和我们保持着联系),家里还有妇人和我,一单位的,都教书。我喜欢偶尔吃食堂,或者早上、中午吃食堂,晚上买点菜回窝里自己烧。我是六零后,小时候经历过纯正的社会主义,虽然没有赶上1958年公社大食堂,也赶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集体食堂。小学吃过,初中吃过,师范吃过,刚教书时候吃过,还有我亡父生前在一家企业烧过锅(他是正式工,是个农具木匠),我也在那家企业蹲过几年,没少吃过食堂。站队,排序,米饭香,熟菜热。经过多了,感情就来了,记忆也就深了。现在,我闲适的很,也喜欢怀旧,食堂算是旧物之一。食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印迹。

我所供事的学校原来是一所完中,教师一百多,学生三千多。学校办的食堂红火了许多年,一开始是几个工友办,后来承包给个人办。我教书,也兼职行政,经常值班。值班那天三顿都在食堂吃,早上一碗稀饭、几个油条、一个鸡蛋,中午一荤两蔬,晚上一荤两蔬。春天茼蒿,夏天冬瓜汤,秋天扁豆,冬天大白菜。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为辅。有道是:大锅粥,小锅饭。实在,可口,也有文化。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城镇化和计划生育的影响,现在农村学校的规模在骤减,学生数急剧减少,学校的食堂办得很艰难,缺少人气,我们去吃食堂的机会也少多了。偌大的食堂,冷冷清清,不甚伤感。近年来,随着国家纪律制度的完善和严格,单位的食堂又流行起来,机关食堂、社区食堂、单位食堂、私人办的快捷食堂,真是实现中国梦,食堂正当时,干劲加信仰,阔步奔小康。

前些时候我和妇人去合肥看病,一个同学请我们吃饭,约了几个同学一起来。我们去的是屯溪路一家连锁的“江南人民公社”的食堂,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氏”红烧肉。香嫩、滑柔、美艳,入嘴化,十分香甜,令人难忘。桌是大方桌,凳是长条凳,屋顶盖着茅草,地下铺的是青色的方砖,是真正的旧时食堂模样。看着中堂上张贴的毛主席画像和人民公社好,恍如隔世,又好像就在昨天。特别令人缅怀和念想。最有意思的是老板到伙计都穿着旧式黄军装,带着五角星的帽子,背着“为人民服务”的黄帆布包和军用水壶,只是神态和动作有点搞笑,缺少过去人身上那种淳朴和单纯的味道。这家饭店,抓住了上了岁数人怀旧的心理和感情。譬如,我们去就是为了这。我们小时候到公社剧场开过会,演出过节目,没少到公社食堂就过餐。记忆中,我们团山公社的“小枕头”圆子和泥鳅下挂面,是巢湖城乡闻名遐迩的。泥鳅是稻田里扒的,猪肉是小黄山上饲养的,都是社员弄来的。

昨天和几个同学聚会,其中有一个同学就是厨师,商议着等几年我们退休了,办一个食堂,对外营业的同时,更满足我们一帮同学的食堂情结。我巢北土菜做得好,我也学会饮食文化,喜欢为吃瞎琢磨,也喜欢食堂的集体文化。届时,我肯定去帮忙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食堂”这个印迹。

新闻推荐

赵普回乡愿挑战一切可能

去年11月3日,央视名嘴、新闻主播赵普宣布从央视辞职引起震动,其去向也被广泛关注。记者获悉赵普已确定将复出首秀献给安徽卫视的文化寻根节目《百家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普表示离开央视回归市...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吃食堂 □祝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