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聋哑画家朱和喜的山水画作品集时备受

金周刊 2015-09-11 19:59 大字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聋哑画家朱和喜的山水画作品集时,备受振奋,眼前一亮。之前采访接触过聋哑人,也采访过很多画家,可是生平第一次接触聋哑画家。他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和外界交流,他用丰富的绘画语言,这种独特的无声语言表达了他内心的世界,他的山水作品有那种沧桑的气息与浑厚的艺术视觉境界。

朱和喜今年已有65岁,因当年母亲怀他时误食了什么药,造成他天生聋哑,他8岁跟随母亲进城到父亲工作的芜湖,长大后进工厂做煤球、搞印刷。父亲曾要他娶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为妻,他却用手势告诉父亲:他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无声世界的语言也是无声的,他依靠手势交流,娶了另一个聋哑女子王爱宣。

由于家境贫寒,朱和喜没上过一天学,其父母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儿子是怎样识字并写得一手好字的。朱和喜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家人将朱和喜送到著名画家黄叶村门下。他不仅参加过黄老办的所有学习班,还不时上门求教,而黄老要教这位聋哑徒弟可费劲了,说也无用,见他画得不好就扭他的耳朵,自古学画者众,学成者少,学不好的原因是吃不得苦;聋哑的他无法向常人一样用语言去交流、去向老师请教,只是用心去体会老师的示范、用肢体语言去努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朱和喜无疑是吃了许多许多的苦,没上过一天学校的他不仅识了字还熟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通晓佛理、并对画理、画论颇有研究;临习了大量的碑贴和古画。上天是公平的,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也许正因为朱和喜两耳不闻天下事,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自己绘画的艺术天地里自由翱翔。朱和喜原是芜湖燃料公司的普通工人,聋哑的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因为喜欢画画,被分配在印花岗位,专门画印花标贴。在单位,领导特别喜爱这位聪明、勤奋,喜欢画画的聋哑小青年。

画画是朱可喜业余生活的全部,在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执委、省残疾人美术家协会常务主任、芜湖市书画院特聘画师之后,他从没想过为自己或家人谋取什么,他帮助了许多残疾青年树立理想,关心着下一代残疾人的成长。朱和喜的儿子朱跃文也是聋哑人,在父亲耳濡目染下也爱上了国画,跟随父亲拜访名师。现在,朱跃文的山水画也出手不凡了,尽管没有父亲的老辣,可是他的画简练冷峭、清秀严谨,其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美术大赛中获奖。

朱和喜酷爱山水,多次上黄山、九华山写生,出门有时达月余之久,在生活中寻找题材,时常徘徊在群山里,独自徜徉在淙淙泉流的山涧,漫步于深山里的庄户人家之中,领悟大自然朝暮晴晦的独特感受。你看他的《黄山云烟》系列,把黄山特有的气象万千的云海在奇峰中舒展,松的挺拔、峰的峻秀,表现得近乎完美。自古以来画黄山的不胜枚举;他那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独到的视角是很多画家所不及的。

远尘脱俗,是画家应有的心态,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和喜的好友王和平老师感慨:朱和喜天生聋哑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他热爱绘画艺术,热爱生活;他的世界是无声,但他更高兴用画笔传达心声,与人交流,读他的画,给人以感染,给人以享受,他所走的艺术道路是一条无声的绚丽之路。

□ 郑远 姚和平 文/摄

朱可喜与母亲交流

闲暇喜欢读名人传记

父子之间手语交流

举办聋哑人个人画展

指导儿子作画

朱和喜还擅长篆刻

新闻推荐

《叶问3》 “开拳” 金周刊观影团免费“观战”

由甄子丹、张...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