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友:相随亚明先生十多年
◎讲述人:陈廷友,合肥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渐江国画院院长,国画大师亚明先生的弟子。
我拜亚明先生为师,是1989年,记得是立秋后,当时他在南京,他在合肥的表姐带着我,一起去拜访他。
他住在南京丁山宾馆,那时候,南京一些有名气的宾馆都喜欢请大画家们住在里面避暑,随时可以创作。当时住在丁山宾馆的还有宋文治、魏紫熙等大画家,我也有幸见到了他们。
那次去,我带了几幅作品,见到亚明先生后,我有点紧张,不敢说话。先生话也不多,只是将我带去的画铺在画桌上,反复地看,足足看了近半个钟头。房间里特别静,掉根针在地上都能听到。我背上都汗湿了,心里一个劲在想:是不是我的画有问题,否则先生怎么这么严肃呢?
正在我心里直打鼓之际,他说话了,神情不复严肃,而是面露喜色:廷友,没想到你的画这么有灵气,不错,不错,你很有悟性,这些画都非常好。
能得到先生这么高的评价,是出乎我意料的,不过也让我一下子自信起来。这个时候,我才说出心底的奢望:想拜他为师。
先生想了一会儿,又笑着说:一般我是不轻易带学生的,不过你这个学生我带,不但带,我还不收费,行大礼也免了。
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我带去的画,他都在上面题了字,其中一幅他写的“风定荷更香”,我特别喜欢,我觉得这几个字就是先生品性风度的写照。
拜亚明先生为师后,不断得到他的教诲,我在艺术创作上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我常去南京看他,一是为了多亲近他,感受大师的气场;二是为了得到他的指点,从他身上学到艺术之道。每次去,他都不厌烦,而是很严谨地看画,讲评,甚至自己示范,边画边说。
晚年,他长住苏州太湖东山镇的“近水山庄”,在那儿创作和休养。东山镇是鱼米之乡,环境非常好,“近水山庄”背山面湖,非常幽静。我去过那里很多次,去了以后,吃住都在那儿。先生起居非常有规律,早上起来,出门四处走走,然后回来开始写书法,看书,等到吃过早饭,就开始画画。
在山庄里呆着,仿佛世外桃源,先生的心情总是很畅快,早上出门散步,他喜欢叫上我陪着,轻柔微风拂面,晨露沾衣欲湿,我俩边走边说话,那情形,如同父子。先生的思绪往往会回到过去的时光中,和我聊他的人生经历、创作心得,谈到兴浓处,忍不住仰头哈哈大笑。他教导我“画品如人品”,“做人比做画更重要”,这些话我都谨记在心,始终不敢或忘,指引着我在艺术和人生的路上孜孜前行。
他在山庄里画了很多大画,创作出很多精品。有一次他用山庄里一整面墙做画布,创作了一幅画,画得正是他一生钟情的黄山。这次墙壁作画,可谓是笔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而我也有幸陪伴始终,大开了眼界。
他还常写信给我,谈及笔墨艺术精髓,有一封写于1996年9月的来信,我至今珍藏,信上这样写:“九月七日书悉。天气渐凉,望认真笔墨。中国画,心术也,着重顿悟。悟之道在于修养。开卷益也。多读书,善读书。秋安。”他还曾在我的一幅画上这样题字:中国画贵在意境,笔墨下可勿,陈生能苦学先人,他日必大成器也。
我相随先生十多年,实由原本的师徒之谊,升华为父子之情。他晚年生病,在上海住院,我专门赶去陪伴左右。而在筹建亚明艺术馆的前前后后,我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一心想能让艺术馆早日建成。
上世纪90年代,有幸陪先生去太湖、黄山和皖南等地采风写生,正因为这样的师徒结伴相游,我才耳濡目染、点点滴滴传承到了先生所感悟到的山水之道吧。登黄山的时候,他兴致很高,在向山巅攀登的过程中,我们能时时处处感受到黄山松石泉瀑的自然之美,但先生却提醒我:不要让眼睛停留在局部景物上,而要着眼于黄山宏大幽远的整体美,变幻丰富的动态美,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格调高古,满纸烟云,画出黄山的魂和精神。这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我,此后每每当我用笔墨描绘黄山时,总是力图避开局部而微的小美,而记录下自然的大美。
我至今还记得,当天,我和先生一起登上顶峰,极目骋怀,豪情满胸。先生坐在一块大石上,将我拉到身边,要和我拍照。我们紧挨在一起,面对镜头,留下了珍贵的那一瞬间。
与恩师亚明(左)在“近水山庄”恩师亚明题字“中国画贵在意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何和 记者 纪在学)一名来自波兰的“背包客”小伙独自游中国,没想到在旅行至芜湖长江大桥时遭遇“困境”。所幸的是,在芜湖长江大桥交警的热心帮助下,波兰小伙再次重整行装,继续游历中国...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