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漆器百抚千磨亮如新

安徽日报 2015-08-07 16:35 大字

夏日的上午,在一场霏霏小雨中,我们来到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一个普通居民区,见到徽州漆器的省级传承人俞均鹏。在他家中,我们看到曾经失传已久的菠萝漆工艺制成的毛笔、笔筒、砚台、花瓶、果盒等,这些器物散发着神秘而内敛的光芒,昭示着漆器曾经的辉煌年代。

俞均鹏祖上一直从事漆器制作,他的曾祖父俞德魁在当时的黎阳老街开了一家名为“俞连源”的漆器铺,所做的漆器名扬四方。俞均鹏的爷爷俞金海,虽然没有再开铺面,却依旧痴迷于漆器,成功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被赖少其称赞为“功同天造”。俞均鹏介绍,当年由于爷爷在制漆行业的成就和名声,以致于一些日本同行也慕名而来参观他的作品,更曾开出优厚条件邀请他前往日本定居。但俞金海不为所动,一直甘居小城,为他所热爱的徽州漆器开班授徒。

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俞均鹏自小耳濡目染,对漆器也充满了热情。据他介绍,徽州漆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 “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时曾是贡品。明清时,徽州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当时,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的 《髹饰录》,如今已是我国唯一流传下来的古代漆工专著。俞均鹏手里的那本《髹饰录》就是从他爷爷手里传下来的。在目前的徽州漆器中,由他爷爷所恢复的“漆砂砚”工艺制作的砚台最为著名,但菠萝漆工艺制作出的作品却因其亮丽的花纹而最为璀璨。

俞均鹏介绍,菠萝漆原应为波罗漆,波罗在古代南诏国的语言中是“虎”的意思,因此,所谓波罗漆,意指像虎皮花纹的漆器。后来传入中原后,字意讹传,慢慢演变为菠萝漆。事实上,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菠萝漆制品,的确有虎纹的效果,且由于里面镶嵌了金丝、金箔,更显得整个器物花纹繁复、光芒璀璨。在俞均鹏的工作室,他向我们展示了几款菠萝漆的器物,其中一对黑底金丝的镇纸所泛的光芒尤为灿烂,且表面极为光滑,触感很好。然而俞均鹏却告诉记者,这对镇纸所上的漆含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化学漆,并不是由生漆所作。对此他解释说,化学漆可能会让器物表面更加光滑,但这种光经不起考验,时间一久,表面就会黯淡,手感不再光滑。反而那些由纯天然漆所制的器物,虽然开始并没有那么光亮,却能随着时间的长久越来越有光泽,手感越来越温润。

漆器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腐,正是因其繁复的制作工艺。俞均鹏介绍,从制坯开始,徽州漆器有多达上百道的工序,其中主要几个大的工序是制坯、裱背夏布、上灰、上推光漆、菠萝漆、打磨、抛光等等。这些程序中,有的需反复几遍才能完成。如打磨,打磨的力度十分讲究:轻了,无法将漆的花纹显露出来;重了,则会磨去花纹,毁掉器物。

采访手记:由于漆器的制作要求比较高,他所制作的作品动辄几千上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这样高的价位,对于推广漆器颇有局限性。因此,俞均鹏下一步计划是回到黎阳老街开一个实体店,拿出一部分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先解决漆器工人的生活问题,然后再生产一些精品漆器,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阅读徽州》首发

本报讯(记者 殷骁 潘成)8月7日上午,由多位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编写的《阅读徽州》一书,在黄山市徽州文化博物馆举行首发式。《阅读徽州》全书共30余万字,通过认真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的独特创造、价...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