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服务水利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1年,乘大势、谋发展,经过几代水利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最初的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土工试验室,如今发展成为专业人才齐全、学科领域广泛、技术手段完备的公益类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检测中心。
建院六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水科院认真履行公益类研究机构的职责,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经营兴院”的发展理念,立足水利科研,全面推进科技服务与开发,深化科研创新,自身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水利科技战线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
坚持“科研立院”:科研能力稳步增强,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科技管理,科研成果斐然。围绕安徽水利建设与治淮事业对科技的需求,突出基础科研,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建立项目库,鼓励青年职工勇于创新,多出科研成果。建院以来,先后获得各类科学技术奖176项,在工程建设监理和检测方面多次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和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等奖项;发表论文1900多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41篇;出版专著63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和参加编写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15部。
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丰富多彩。充分发挥省级和流域科研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作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管理单位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承办全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干部培训等重要会议,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水平和业界知名度。
坚持“人才强院”: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持续增强对各实(试)验站、研究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合肥基地建设,实现发展中心的逐步转移,有力支持了科研、科技服务范围向全省覆盖,并向省外拓展。
——强化学科建设。不断优化资源和机构设置,现已形成土工、结材、水工、农水、水文、设计、自动化、水保与水生态、建管、工检10个研究机构,30多个专业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日趋完善。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现有职工327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0人,高工89人;博士6人,硕士73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水利部5151人才2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各类国家、行业注册工程师137人;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强化资质能力建设。现拥有各类资质27项,其中甲级 (国家级)12项、乙级 (省级)12项、其他级3项。专业涉及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论证,水土保持监测和方案编制,水利工程咨询、监理、设计、招标代理,以及工程检测、司法鉴定和自动化技术等方面。
坚持“经营兴院”:科技咨询不断强化,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特色科技服务树品牌。全面推进科技咨询、评价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检测、监理、招标代理等特色科技服务。积极承担水库、水闸、泵站、堤防等水利工程安全检测、建设监理和鉴定工作。
——优势学科体系促发展。形成水工河工与淮河治理模型研究,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环境、水文水资源研究,工程检测与建设管理技术研究,水利信息与自动化研究等四大体系优势学科。先后完成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抗旱规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等工作。
——“站网式”基地保市场。在全省 16个市分片设有 8个检测分站(处),形成点面结合的检测服务网络。发挥省级建筑检测站的职能,为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安全性鉴定以及保障房建设当好质量卫士。
坚持管理创新: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完善管理体制保发展。建立以院、所长两级负责,党政密切配合为核心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党政管理与决策、科研与科技服务、事业与企业等三大类别制度体系。制度的不断完善,明晰了各部门的职责,强化了人、财、物、事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创新机制激励发展。完善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制度,业务部门职工工资绩效与科研、技术服务收入水平直接挂钩,职能部门人员工资绩效与全院总体经营收入水平、个人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推行项目负责制、综合目标考评制,实行科技成果、资质使用奖励制度。强化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打造科研文化,努力构建“全面、和谐、安全”发展的水科院。 (潘强 陈默)“全面、和谐、安全”发展的水科院。
新闻推荐
安徽省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安徽合肥机电技师学院安徽省汇金理财职业培训学校安徽省企业营销协会培训中心安徽省仁和职业培训学校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桐城海峡技工学校安...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