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近年来,在纺织行业普遍亏损的大背景下,华茂集团逆势而上,保持令人瞩目的良好发展势头——持续40年盈利的“华茂秘诀”

安徽日报 2014-10-12 18:48 大字

■ 本报记者 吴量亮 胡劲松

转变发展思路,提升品质打响品牌

9月28日,走进华茂集团控股的华茂股份公司七分厂,纺纱生产线上,成千上万条纱线飞速旋转,自动形成纱锭下线,传统的“千人纱,万人布”的场景已然不见。扫描纱锭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货物的生产时间、批次、质检等关键信息可自动溯源。厂长王健告诉记者,车间引进配备了目前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棉到纱,生产效率提高近1倍,用人仅为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一般纱品每吨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高2000元至5000元,高档纱品高1000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

纺织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原料波动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减少、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国纺织行业普遍亏损,关厂停产的消息不断传来。然而,自1974年起至去年,位于安庆市的华茂集团已实现连续40年盈利的佳绩。今年1月至8月,又实现销售25.98亿元,利润3475.97万元。在全行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持续盈利不断,成为业内“常青树”,华茂究竟有什么秘诀?

在华茂集团会议室,拿起两尺见方的黄山迎客松彩画仔细端详,画面细腻,颜色柔和,层次分明,俨然一张平整的宣纸上作出的山水画。但实际上,这是该集团采用中国棉花研制的世界最细纯棉纱——NE600产品制作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纱直径是37微米,而普通人的头发直径是 60至 100微米——这种纱比头发丝还细,曾被一位国家领导人盛赞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NO.1”,代表当前我国纺织工业的最高水平。

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是华茂引领行业先进水平的关键。 “纱、布里面也有技术,怎样做出让世界业内认可的产品,怎样做出投入少产出多的产品,这就需要大量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华茂股份公司设备处处长姚文红介绍,作为首批全国 “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茂集团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至4000万元用于设备的引进与改造,先后从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印染设备,仅2013年就花费3.248亿元;平均年研发金额占销售收入5%以上。

运用最先进的工艺、最好的装备、最好的管理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从而得到相关产品的溢价,企业虽身处传统产业,竞争力却不断增强。近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开展的2013至2014年度“棉纺织行业竞争力百强企业”排名出炉,华茂位居第八,同比向前跨越七个位次。

产业趋向高端,调结构提高附加值

“免烫整理”“柔软整理”“仿丝整理”……华茂印染公司的成品展示厅,悬挂摆放着各式面料,摸上去的手感如其标签所示,或硬挺、或柔软、或有真丝感。华茂集团总经办副主任韦正生介绍,华茂生产的纱、布按吨算,换算成每米只有几元钱;制作成服装面料按米计价,平均每米达60元至70元;而以华茂纱布为原料生产的某知名品牌衬衫,一件售价可达2000元,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的利润空间巨大。

“华茂在纺织行业有着极佳的口碑,已将传统纺织产业的纱、布做到了极致,但越做效益越低,为何?因为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我国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主要差距在从布到面料的后整理阶段。 ”华茂集团纺织染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关辉说,基于对行业和自身的定位,华茂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优化产品结构,不是继续扩大白纱的生产规模,而是朝深加工迈进,让产业链走向高端,大力提升纱和布的附加值。

在位于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华茂佰斯特公司,工作人员给记者做了一个试验——将一杯水倒在一块棉质面料上,水珠全部滚落地上,做过防水处理的棉布上滴水不沾。透气但不透水,体现出面料的科技含量。 “中国的服装面料总体档次不高、品牌不优,高档面料多为进口,华茂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高端面料的生产基地。 ”关辉说。

告别“纺白纱,织白布”的历史,围绕延伸纺织产业链,华茂集团创新发展思路,引进战略合作者,兴建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国际高档品牌面料基地。华茂佰斯特公司就是华茂和意大利佰斯特公司合作的一个高档次染整面料项目,生产替代了进口。这不仅使得华茂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服装面料供货商,也为安徽省乃至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通过收购某德国品牌公司上海子公司的股份,华茂一举拥有了国际知名服装品牌stons、cpaluwa的冠名和销售权,并已先后在北京百盛、燕莎商城、上海东方商厦、合肥万达等全国一、二线城市一类商场开设直营零售店铺14家。从棉花、纺纱、印染到服装零售,华茂已拥有一条完整的纺织主业价值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弯道超车之势愈加明显。

创新体制机制,外引资源内聚动力

作为一家处在传统、完全竞争行业的老国企,华茂持续40年盈利,并保持不断进取的发展状态,其背后离不开好的机制和制度的支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华茂一边应对金融风暴,一边危中寻机,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机遇,形成了“盘活存量、放大增量、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建设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思路。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评估并在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华茂集团39%的国有股份,不断推动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员工也成了股东,实现了国有控股、战略投资者、员工共建华茂的格局。 ”华茂集团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刘春西说,体制改革激发了内部活力和动力,为企业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华茂集团也由国有独资转变为股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是华茂调结构、延伸产业链的主要载体,关系企业长远发展。 “如何在不出钱或少出钱的情况下,建设好工业城,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良好机制的吸引。 ”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说。在推进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发展中,华茂集团坚持技术和品牌引领,以产权为纽带打造纺织价值链,以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采用换股、转股、合资等多种方式,大胆地将国外先进的品牌、技术企业请进来,实现“洋为我用”,让工业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装产业要素聚集地。通过换股成立华茂佰斯特公司,通过转股方式引进具有200年历史的瑞士jenny公司,通过合资方式引进三家上海的销售公司……一个生产高档面料的服装产业要素集群,正在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加速崛起。

8月8日,华茂集团ERP项目正式启动;8月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试运行……华茂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在转型升级中,华茂坚持共建共享,注重提升员工技能,推进班组民主管理,将管理权、用人权、开班权、分配权和招工权交给员工,减少和消除无效及低效劳动,促进了企业和谐,国家、企业、股东和员工共建共享改革成果。与此同时,企业舞活资本杠杆,通过稳健的资本运作,反哺了主业,放大了企业的赢利空间。

“华茂在困难中转型,在拼搏中升级,但没有终点。 ”华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詹灵芝说,不改革,等死;改得不好,找死。在“等死”与“找死”之间,华茂一定会探究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不断朝科技华茂、国际华茂、百年华茂迈进。

新闻推荐

·体育看台·全国游泳锦标赛黄山落幕闭幕当天发生意外“插曲”

闭幕当天发生意外“插曲”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