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环境承载力,旅游才能可持续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黄山风景区既科学保护了遗产资源,又提升了游客满意度——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为何会选择在黄山举办?专家分析,一个重要因素是,黄山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
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遗产的高品位、稀缺性和美誉度,遗产地无一例外地成了对外窗口和旅游龙头。利益驱动导致一些遗产地过度商业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名录遗产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黄山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一方面,景区林地纳入管护范围,全面封林,严禁采伐、狩猎,推行景点轮休、“山上游、山下住”……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严格控制在景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景区推出世界遗产游、地质科普游、休闲观光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感受世界遗产的多重魅力。比如,核心景区外,黄山建立了野生猴谷管理中心,与中外科学家合作,连续20年对黄山短尾猴开展种群研究,既让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据了解,黄山除各级政府下拨的专项保护资金外,每年门票收入的七成以上用于遗产资源保护。
旅游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之一,是大众旅游带来的游客数量的巨大压力。
黄山景区规划面积160.6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开放的游览区域仅一半左右。这种空间换时间,是调控环境承载力、保护遗产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9月,黄山率先核定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为5万人,并推出预测、预约、预警机制,从源头上缓解景区“超载”和服务品质下滑。同时,大力推进“世界气象公园”、国际登山节、国际摄影节等项目及节庆与体验活动,其作用是,平衡了旅游淡旺季,缓解了旺季环境承载压力。
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当地居民生活。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认为,包括遗产地在内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两个“S”的问题:可持续性(Sustainable)已形成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在实践层面如何看待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黄山风景区四周坐落有5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长期以来,景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服务业,帮助当地群众致富;与周围农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周边乡镇形成保护联动、规划对接、统筹管理、互惠共赢。据了解,黄山风景区连续34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并一直将松材线虫病拒之山外;黄山区汤口镇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通过人才培养、项目援助、产业链接以及“旅游吸引物权”等方式,支持黄山市中小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从大皖南视角考量可持续发展,强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商业更好地融合,向文化、体育、科教、卫生保健等领域更快地“扩张”,将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广范围、更多人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鸣 通讯员 张爱民)6月17日,记者从合肥市重点工程管理局获悉,备受关注的黄山路东延工程17日开工,预计今年9月底通车。由于该路为新修道路,仅对黄山路与徽州大道、宁国路交口半封闭改造一...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