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包河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标志区”

安徽日报 2014-02-11 23:05 大字

全省唯一“全国双百强城区”、全省第一名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考核、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全票通过国家级森林公园评审、荣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多个国字号、全口径税收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突破“百亿大关”……2013年,作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包河区只争朝夕、奋勇争先,描绘出一幅崭新画卷。

2014年,包河区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昂扬斗志,纵深推进产业富区、生态立区、管理兴区、文化强区“四大”中心任务。庐州之南,一座宜业宜居的“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标志区”拔节而起!

“产业富区”大跨越

1月13日,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包河区大手笔推进新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签约开工优质项目35个,涉及工业、文化、高端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总投资355.8亿元。

这个振奋人心的数字,无疑是对包河区多年以来跨越赶超、奋发进取的生动印证。放眼全国,包河区综合实力排在了全国百强第63位,投资潜力高居全国百强第13位。面向近邻,在合宁杭3市23个城区中,包河经济总量已进入前十,固定资产投资高居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第一。立足合肥,去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6.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1亿元、区级财政收入3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引资总量382亿元。在市政府考核的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包河区有10项指标总量、4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城区之首。

善弈者谋势。近年来,包河区力推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在加速规模扩张中升级换代。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在短短时间内从无到有再到强,入驻企业14家、开建11家。全区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增长25.5%。互联网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安徽青电园、合肥(包河)互联网产业园吸引12家互联网企业、41家电商企业入驻,北京云基地成功落户,联东U谷开工建。包河工业区都市产业不断壮大,园区“产城一体、一区多园、区园互动”的都市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

产业发展离不开大建设的有力支撑。去年,全区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62项,全年征迁总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滨湖新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效应日益放大,投资35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和投资近200亿元的恒大CBD项目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引爆点”。老城区加速改造升级,先后实施14个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21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17097户、总面积232万平方米。 11.13平方公里的高铁站片区迎来开发建设高潮,绿地中心、客运枢纽等各类项目落地开花。

2014年,包河区打造金融、会展旅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公共资源交易、港口物流等“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特色楼宇和税收“千万元楼”、“亿元楼”,加快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第一区”;包河都市产业园实施“产城融合发展、重大项目牵动”,加快建设 “全市都市产业示范园区”依托“两城、三圩、十大文化场馆”建设,加快建设 “环巢湖生态文化旅游先行区”。突出招大引强,主动融入滨湖一体招商,重点加快高铁站片区、机场片区、淝河片区、老城区等成熟地块上市步伐,着力引进有实力、有品牌、有形象的大企业。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实施“五个一模式”,即一位区级领导、一个重点产业、一项行动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个工作团队,强化项目建设、政策扶持和规划引领,稳步提高城区经济质量效益。

“生态立区”绽新颜

2013年底,包河区滨湖湿地森林公园顺利晋升,在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经生态修复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过17个月的建设,包河区继续刷新“包河速度”,“催醒”了这片人工林,其做法成为国家林业局积极倡导的城市生态修复范例。这也意味着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主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东大圩、大张圩、牛角大圩已经成为包河区 “生态立区”战略的点睛之笔。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二期建成开放;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突出展示北纬31°农业文化风情,被科技部批准为“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东大圩国家4A级景区继续提升品质,生态新项目加快推进。 “三颗明珠”竞相绽放,生态建设树立标杆。立足包河特色,打好“水、绿、游”组合拳,生态层次不断丰富完善。

——好“水”。坚持主河与支流、地上与地下、截污与分流、走河与治理多管齐下,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制定并落实域内5条主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十五里河河道改造基本完成;巢湖首座藻水分离站建成运营,“清沟清渠”经验在全市推广。

——多“绿”。以美好乡村建设、绿化大会战、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重点,全年新建、提升绿化面积182.8万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1.22万亩,芜湖路、徽州大道、黄山路成为“全市景观示范道路”,2013年包河区蝉联“全市造林绿化工作先进县区一等奖”。

——乐“游”。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强生态与旅游的对接,按照“串点成线、穿线成面”的思路,深度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春色滨湖旅游节、巢湖水上游等多项旅游节庆品牌的基础上,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去年国庆黄金周,全区主要景区、景点和农家乐共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6010万元,同比增长32.3%和32.1%。

当前,包河区积极发挥生态建设领先优势,全面提升“三圩”品牌影响,持续推进“一河一策”、“三线三边”、老城区、工业园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力争“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创出全省示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包河之路,打造城乡一体、水清城美、水绿交融的名城靓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滨湖,临江,达海,湖城共生,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态包河正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管理兴区”勇争先

路长制、河长制、街道级大社区管理体制、都市产业园……包河区一个又一个探索走在前列。 2013年12月,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包河区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南京、杭州进行专题考察学习,为滨湖中心、合肥高铁站项目管理服务“充电备课”。

在深化改革征程中,包河区勇担合肥改革先试先行示范区,率先作为、勇当先锋,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创新之作。

——滨湖功能区管理体制得到优化,接管滨湖新区市政绿化管养及4大公园管理,扎实推进4个配套项目建设和滨湖总部基地招商。市政园林绿化管养下划体制彰显优势,月度、季度考核均位居全市第一。

——滨湖世纪社区“多元共治、一社多居、居政分离”的改革体制创新治理新方式,社区建设硬件标准化、管理网格化、队伍专业化、组织规范化、活动品牌化、服务综合化的新模式全市推广。

——社区建设“五化同步”示范全省,居家养老被国家老龄委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示范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试点区”。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始终保持打传高压态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警民联调、司法调处、治安防控“五大体系”进一步发挥优势。

这些鲜活的实例,无不彰显包河区坚持改革创新的魄力和智慧。区委全委会明确了新一轮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滨投集团多元发展,国有资产放大功能,驻区国有企业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试点推进区级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农村经营体系改革,深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改革,以及投融资、招投标、科技管理、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

这些举措,如同铁犁,在 34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深耕细作、孕育丰收!

“文化强区”树品牌

在滨湖新区中国银行后台服务基地项目工地上,忙碌了一周的杜耿和几个工友像往常一样,相约来到农民工文化驿站,这里有几百册图书供他们免费借阅。包河区创新推动“农民工文化驿站”建设,让在包河区工作和生活的40万农民工及产业工人有了温馨的“精神家园”。该经验被广泛报道,并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选编》。

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公共资源交易大市场成为文化要素展示交流的重要载体,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文化新地标彰显魅力,卫立煌故居修复和包公园改造升级工程进展顺利……在包河区的大地上,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推动着包河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在佐证着一个“文化强区”的强势崛起。

文化事业亮点频呈。 “一个平台、两大阵地、三级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文化产业强势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科技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今日传媒、华影传媒、皖新传媒、中广传播等9家文化企业先后入驻,凤凰文化广场、合肥全媒体基地等12个重点文化项目相继开工,全年完成文化产业投资超过100亿元、增长208%,占全市文化产业投资总量30%以上。

教育事业再创佳绩,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100%达标,以全省第一的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首批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考核,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突出民生优先的施政导向,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4亿元,全面完成36项民生工程任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的城区;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被国家老龄委向全国推广。

精神风貌勃勃向上。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全省首创,文明上网进社区工作获全省先进;坚持“三创同步、以创促管”,全省文明城区创建走在全省前列,涌现出一批“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和省、市道德模范。

新的一年,包河区将推动文化产业爆发式发展,整合地域资源,做好业态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文章,借力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极,努力塑造合肥未来城市发展的文化标识。繁荣文化事业,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完善公共文化惠民共享机制,进一步创新文化载体,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决战决胜 “三城同创”,为合肥圆梦“全国文明城市”带好头。始终用民生情怀推动工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与“全国百强区”地位相匹配的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云运势而风起,龙应时而腾渊”。当难得的人生际遇与光荣的使命责任交汇激荡,包河区奋力掀起新一轮跨越赶超的新浪潮,努力开辟改革新境界,跃上发展新高度,为将包河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标志区”而奋斗不息!

新闻推荐

多彩民俗迎佳节

2月13日,黄山市屯溪老街举行大型徽州民俗表演,7支队伍在800多米长的老街上表演踩高跷、旱船、蚌壳舞等民俗节目,喜迎元宵节。本报记者 潘成 摄...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