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春节前后,6集高清纪录片 《大黄山》在央视和安徽卫视等多个频道播出,黄山的美景奇观再一次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大美黄山再掀旅游热

安徽日报 2014-02-18 23:02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江海

黄山游创新高

农历新年伊始,纪录片《大黄山》以高超的摄影艺术、独特的叙事视角、丰富的人文表达、创意的视觉包装以及巧妙的音乐配合,被誉为“中国首部山文化大片”。

“奇松云海的视觉奇观,充满灵性的黄山群猴,星移斗转的古村夜空,博大清晰的人文脉络,将一个囊括了天下奇景的人间仙境呈现于荧屏。”网友“詹萧扬”说,他看了此片,马上产生了去黄山实地体验的冲动。

广东游客陈先生和朋友原本计划春节去拉萨玩,年前无意间看到了 《大黄山》。“当时画面上正好出现黄山云海,那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感觉把我震撼了,我和朋友当即决定改变行程来黄山。”千里奔波到黄山的陈先生觉得不虚此行:“奇松怪石温泉云海都看到了,遗憾的是这次没看到雪景,权当留个念想,下次再来吧。 ”

“黄山的雪景非常壮观,特别适合拍大场景,雪凇适合拍特写。 ”温州摄影爱好者李江弟虽然多次到过黄山,但从未拍过黄山的雪景,2月8日,他看到天气预报说黄山可能下雪,当天就与温商摄影俱乐部的3位成员结伴,驱车到黄山去寻雪。天遂人愿,黄山次日就下起了大雪,他们好不兴奋!

在《大黄山》开播前后,安徽卫视官方微博和黄山风景区官方微博微信同步发起了“看《大黄山》游大黄山,赢取黄山门票”等系列互动活动,黄山市各地旅游部门也相继推出优惠措施,把《大黄山》带来的新一轮旅游热推向高潮。黄山市假日办公布的春节黄金周“成绩单”显示:全市共接待游客232.53万人次,同比增长44.27%;旅游总收入14.07亿元,同比增长69.28%。其中,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近14万人,比去年春节期间翻了一番,创历年春节旅游接待新高。

山里山外皆是景

“《大黄山》纪录片的制作集结了国内外的专业创作团队,使用了4K数字高清摄影机、6轴旋翼航拍飞行器等国际先进设备,采取了航空摄影、夜间拍摄、水下拍摄等技术,堪称中国纪录片‘国际表达\’的典范。”在黄山从事旅游服务20多年的周先生说,他上黄山至少有一千次,但看了《大黄山》之后还是被感动了,以往大家都是以平视、仰视的角度看黄山,而这次是跟着摄像镜头全方位观赏黄山,

《大黄山》的走红与其平民情怀不无相关。片中用平民视角讲述黄山文人墨客的故事,也讲述放绳工、守松人、气象员等普通人与黄山的命运牵连,极具故事性、观赏性和人文情怀。黄山市外宣办主任倪文华认为,相比以往的纪录片,《大黄山》除了运用最新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一次全新的“视听体验”,更在叙事表达上从自然地貌、生活环境、历史传奇、文化艺术、社会人文等多视角切入,既有故事趣味,又有人文价值,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成功尝试。

网友“丁usakaY银”看了《大黄山》后在微博中写道:黄山松经历数以亿计的风吹雨打依旧傲立,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呢?我想人生应该至少去四次黄山,春夏秋冬各一次。网友“盐酸小姐”则被守松人的故事深深感动,感叹说,守护黄山松,描写黄山松,去过黄山的人热爱它,没去过的人因《大黄山》爱上它,大美黄山,梦中故乡。

“大黄山透视徽文化,山里山外皆是景。 ”春节期间,多次上过黄山的上海游客何超与几位同事一道,专门驾车跑遍了黄山市各个区县,吃住在农家,品美食、赏年俗,过足了“徽州瘾”。据了解,春节黄金周期间,黄山市共接待自驾车20.2万辆次,同比增长82.64%,其中60%以上的自驾车游客深入各地乡村,感受和体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轰动背后的思考

“感谢《大黄山》纪录片,让黄山马年旅游马上红火。最近阿新的酒店天天爆满,恐怕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摄影爱好者“黄山阿新”在黄山脚下开了一家自驾主题的酒店,春节前后一直在忙个不停。

《大黄山》再次掀起了黄山马年新春旅游热。这对黄山旅游发展来说,是契机也是挑战。

黄山学院文学院院长吴嘉佑教授说,黄山的魅力既在于景之美,也在于人之杰。 《大黄山》的艺术价值在于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天下第一奇山”钟灵毓秀的同时,更传递了积蕴千年的徽州人文精髓,给人以心灵的滋润,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黄山”。

省内一位多年从事旅游研究的专家认为,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但目前在宣传推介、产品包装、线路编排等方面,都存在重自然、轻文化现象。即便是已有的文化遗产游产品,也存在着浮浅单调、挖掘不深等问题,不能顺应大众日渐回归人文价值的趋势。

“今年春节期间,黄山的游客接待量创历年新高,但与省内一些景区相比仍有差距,这与黄山的资源禀赋与品位不相称,值得反思。”有专家认为,省内一些景区后来居上,固然有一些不可类比的因素,但对于山岳型景区来说,顺应便捷、轻松的大众休闲趋势,多在人文内涵的挖掘上下功夫,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也有专家认为,《大黄山》摆脱了风光片的窠臼,第一次从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全景展现黄山之美,对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解读了黄山与徽文化成为中国美丽地标的重要内涵,这对今后黄山旅游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借助大众强势媒体和大片轰动效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一位旅游业界人士认为,《大黄山》的走红,同样开启了安徽省旅游行业如何变革创新旅游促销传统模式的大门。

春节期间,众多游客来到黄山风景区过年。

柯蔚生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新闻推荐

大舞台上秀一秀 龙马精神“马上有”

★铜陵小伙自费做冬奥志愿者:铜陵小伙丁逸卿2011年高中毕业后,就远赴美国留学。为了申请本届索契冬奥会的志愿者,丁逸卿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写了封信。信寄出去一周之后,就收到了索契组委会的回复,申请通...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