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平是在年秋雨蒙蒙中皖赣交界处这次他们一行
见到张平,是在2013年9月5日。秋雨蒙蒙中,皖赣交界处,这次他们一行五人,刚刚结束在江西的调研,午后从景德镇走高速来黄山,三天愉快的陪同由此开始。
张平是大作家,全国人大常委,也是民盟中央驻会副主席。今年初全国“两会”公布人大常委会名单,有两位张平,于是作家张平名字后括号加了民盟二字。
记得2012年3月两会期间,那一届他是全国政协常委,我当时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有幸列席旁听了全国政协五次大会。有一天,我和其他两位同学去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通过我们省民盟领导与他联系,电话打通,不巧他刚出门会朋友,大家不免遗憾。这次调研是他卸任山西副省长、到民盟中央驻会后的第一次,能够选择黄山也真是缘分了。
1954年出生的张平,比同龄人更显年轻更有活力。言谈举止间,有着学者的儒雅谦和,平常言语不多,特别善于倾听。一旦发表讲话,当过省长的气质就无形中显现出来,即便是不长的讲话,也是有逻辑、善归纳、特精炼。高层领导与作家学者两种角色,在张平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充分体现。那天在黄山北海,大雾迷蒙,游人如织,来过黄山多次的张平依然兴致勃勃,午餐时听管委会政治处负责同志的介绍后,他说,我对黄山有三点感受,一是偌大黄山非常干净,二是建筑与自然协调且只减不增,三是每次上黄山都有新感觉。他说,黄山的美在黄山人的呵护下,确实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张平是山西省新绛县人,生在西安,长在山西,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三十年来,张平以其一系列小说,奠定了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他先后著有长篇小说 《抉择》、《法憾汾西》、《天网》、《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他曾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等数十项荣誉。
张平的小说,直面现实、直面矛盾,其代表作《抉择》1997年8月首次出版,2000年10月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由此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在全国各地热映,票房纪录一再刷新,为此山西省人民政府于当年12月,授予张平“人民作家”称号。有文学评论家指出,张平的作品,具有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弊病极富洞察力的描写,反映了张平的思想深度,更反映了张平作为人民艺术家的特性。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家,张平主张“作家的创作要与时代同行,要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04年5月第一次出版《抉择》后,到2012年4月,已连续印刷17次,刷新了中国当代小说版次记录。
张平不仅仅是小说家,也是书法爱好者。在屯溪老街杨文笔庄,他与店主杨文聊起毛笔,完全是行内语言。
那天在绩溪,看了上庄胡适故居、龙川胡氏宗祠,在离别午宴上,张平充满感情地说了一段话。他说:短短三天,看了这么多,感觉非常好。青山绿水间,又认识了这么多徽州朋友,我不知道是黄山的山水留住了这么多人才,还是这么多人才看中了徽州,总之徽州的人文、黄山的山水,是完美的组合,缺一不可。
作为学者,张平的严谨算是体会到了。其实我第一时间就想张平给 《求真学刊》写几句鼓励的话,但是直到离开黄山的前一天晚上,在仔细阅读了最近几期刊物后,才认真题写了六个字:“求真惠泽天下”。第二天早上,我看到这笔走龙蛇的六个字,喜出望外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对求真的肯定和期望。
在这次调研之前一个多月,民盟中央的同志问我,这次来需要带什么?我说,只有一个期望,带本张平的小说我就满足了。果然这次带来了《抉择》和《国家干部》,前一本题字是:“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后一本是“海之尽头天作岸,山临绝顶您为峰”。短短的几句话,应该是张平自己的人生经验,但也是中国文化谦和与自信的统一。
第一天客人们行程很紧,我与张平初次见面不好意思提,第二天熟悉了也就说了:“我也是文学爱好者,是鲁彦周亲自介绍我加入省作协的,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个小集子《神州走笔》,希望张主席能够在扉页上题个字做个纪念”。张平离开前果然在《神州走笔》扉页上题了八个字:“神思妙笔,巨笔如椽。”评价之高,令我深感惭愧,但值得纪念。
我早就读了他的小说,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张平。我觉得,张平不仅仅是民盟中央领导,更是一个作家和文化人,这就是我的张平印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1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长春市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长春举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传承人、黄山市政协委员洪建华创作的竹根雕《十八罗汉》...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