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月圆度
■ 本报记者 晋文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又是一轮中秋月,又是一年团圆时。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捡拾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重温炎黄子孙的共有记忆,回归亲情感、幸福感,这才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节日。
重塑节日内涵
小聚还是盛宴?当倡导简朴过节的呼声越发高涨之时,大家意识到,是该认真反思这个话题了。假日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效益,也会在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上取得效益,想一想,我们以前是否过于重视经济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这些假日在文化、社会等方面凝聚人心的作用?
中秋节期间,首届合肥市全民文化活动拉开序幕,将持续至国庆节。市民歌咏专场、舞蹈专场、戏曲专场、书画精品展、摄影作品展、读书演讲比赛、家庭才艺表演、民俗展示等多项活动,将全面展示合肥市群众文化的新成果。整个活动期间,全市基层各类演出活动近百场次,展览展示活动40余项,将有近10万人次直接参与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近距离享受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欢乐时光,也许比任何盛大的华彩晚会更值得驻足和珍惜。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来皖时说的一席话颇有启示:“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物质文化财产与非物质文化财产,原本就存在于本国、本民族的民众日常生活中,并属于该国家、该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 ”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中秋节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在这里,中秋节永续下去的根本途径也在这里。
追寻中秋情结
民俗专家说,中秋节起源于秋祀,是瓜果成熟、回报土地的节日。饮食文化固然是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生活方式多彩斑斓的今天,中秋情结的回归与培育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
今年,围绕中秋赏月,黄山风景区在官方微博发起“大美黄山,邀赏中秋月”的主题活动,向网友和游客发出黄山之巅“赏中秋月”的盛情邀约,活动获奖者领到的礼物将是“举头望明月”,获得免费去黄山赏月的机会。
这两天,家住合肥市经开区的解静怡小朋友放学后,总是催着妈妈带她去买月饼,因为学校里老师刚教了她们中秋节的来历和过中秋的一些习俗。解静怡的班主任张老师说,中秋节是小学新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 “第一课”,通过诵读经典、学习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能让孩子们加深对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过节的兴趣。如今,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在家里亲手做月饼,南瓜月饼、冰皮月饼、绿豆月饼……不仅美味健康,而且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全家参与制作这一传统食品,以食寄情,更加显现中秋节一家团圆的浓浓亲情。
中秋节,还有很多志愿者活跃在各个领域,他们走进敬老院、走进儿童福利院和特教中心,为老人和孩子们送去月饼和生活用品。传统节日所崇尚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生活美满、敬畏自然等思想,在“小家”和“大家”之中都得以体现,是中华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
无论是传统活动的仪式重现,还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对接,都在表达同一个理念:我们需要节日中蕴含的浓烈情感,更需要养成主动追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
回味舌尖味道
中秋节来了,家住合肥的许俊永打算置办一些美味佳肴。中国是美食国度,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有标志性的美食,元宵有汤圆,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春节有饺子……“中秋节又有‘八月节\’或‘八月十五\’的叫法,老合肥人还有吃包河无私(丝)藕、石榴等习俗。包河藕源于包公的传说,而石榴则是当地过中秋的必备水果之一,石榴多子,传统观念认为,多子意味着多福。 ”老许回忆。
吃月饼一直是中国最普遍的中秋习俗,月饼形似圆月,象征着一家团圆,承载着美好祝福,用于自己食用或者赠送亲朋好友。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是糖。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了,油和糖已从奢侈品成为平常物甚至是非健康食品的代名词。因而,月饼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毁掉月饼美好意境的推手却不是其内核,而是其外表。月饼的奢华包装令它的象征意味都变得可有可无,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唯美的“相思愁”沦为不堪的“豪华病”。
当下,除了健康饮食所倡导的少油少盐少糖,我们还大力倡导消除月饼包装上附着的浮华气息,这样才能回味一度“走失”的舌尖味道,月饼才能重新成为老百姓的中秋美食。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程秋萍本报记者 吴江海10月1日一大早,海拔1600多米的黄山北海广场人头攒动,人们静静地等候着日出东方那一刻。6时30分,一轮红日跃出,万道霞光铺洒,黄山秋色灿若图绣。在雄壮的国歌...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