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双修 勤者不匮
20世纪80年代书法的复兴,国家级书法大展的举办,使一大批书坛精英在展览中脱颖而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在展览中获奖,成为书法界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
高崧先生出道甚早,早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便斩获一等奖。在那个艺术相当纯粹的年代里,要想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就必须有足够的创作实力。那次获奖使他成为了当时备受中国书坛关注的、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高崧先生近年精心创作的一批作品,幅式多样,书体丰富。尤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融入了他新的创作思路、新的表现手法。看完作品,让我惊喜的是他这多年的沉寂修炼是值得的,可能他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但从艺术创作的层面而言,我认为他得到的更多。
他近期的作品,呈现的不只是精熟的技巧,流露的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更多的传达着艺术和精神层面上的观照。中国书法深邃的渊脉和笔墨表情达意的抒情性,无疑是他生命内质对艺术审美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行书创作,以魏晋风骨为主调,多年浸淫于“二王”一脉,兼取唐宋法度的精严和意趣。他常说,对古典的研习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作的高度,离古人越近,步子向前就会迈得越大。所以,临帖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临帖时,他常运用单元训练和写实临摹为主旨的帖学训练模式,力图追求和表现原帖的精微和神韵。出于多年对经典的意态和笔法心摹手追,所以当我们细细品味他的行书作品时,就会发现其作品既富有古典的意蕴,又饱含现代的审美元素。
草书的创作,与书家的性格、气质、学养、功力都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草书也被认为是对书家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书体。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最能表现书家的激情、张扬书家的生命力。因而只有那些心胸宏阔、溢满激情和才情者才敢将草书作为演绎生命迹象的一种追求。相较于行书的敛容自持、温文敦厚,他的草书从《十七帖》入手,后转入狂草一路,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王铎、徐渭皆用功颇勤,同时还临摹了不少无名氏的书迹。在临习中,他仔细揣摩用笔的收与放、藏与露、巧与拙;线条的曲与直、涩与疾、欹与正;结构的方与圆、紧与宽、大与小;章法的虚与实、离与合、疏与密;格调的雅与俗以及气与韵、形与意、有法与无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与联系,并在创作中反复试验、反复调整以达到自己设定的高度。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效的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他的草书作品,雄浑奔放,起伏跌宕,满纸烟云而不显蹇迫,行间疏朗而不显松懈。整幅作品一气呵成,笔力雄强,气势开阔,风神潇洒。
任何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无不接收着古典及现代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任何一位有识之士无不在这种碰撞与交叉中寻找自我,接纳与融合,便也极为自然。在深入经典的同时,在创作中怎样超越经典模式的笼罩,是摆在任何一个想在帖学领域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书家面前的巨大难题。高崧先生也不时地为此苦恼,不断地对此进行思考和实践。为此,他以开放的立场来重新审视帖学,努力将古代范帖、手札一脉中具有审美特征的字或字组进行演化、归纳,并适当采用现代美学的构成原理,将情感的激荡与理性的思索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尽量使自己的草书表现出一种既浪漫飘逸而又斩截劲爽的风格。
高崧先生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其大部分时间在古代书海中遨游。他深知,任何时候,书法艺术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而,深入古文精华、创作格律诗词便也成为了他的必修课之一。每每情与景合,便诗以发之。细细品味,境界自是不凡。
不事张扬,不争一日之功,唯有默默地耕耘与爬梳,其渐修的过程,诠释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内蕴。高崧先生的不断修行,营造着他诗意而唯美的精神世界。
新闻推荐
人民网全国景区文明旅游体验征集活动结束 龙川景区位列“红榜”前五
本报讯(曾伟 张葳)人民网强国社区推出的“全国5A景区文明旅游体验征集活动”日前圆满结束,绩溪龙川、陕西华山等景区登上网友评出的“文明口碑红榜”,也有部分景区登上...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