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雨时节 寻雨中最美风景

金周刊 2013-05-24 00:43 大字

暮春初夏,此时的南方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多情的时刻——雨季。不论山水湖泊还是古镇村寨,当细雨落下时,它们便愈发神秘、娇柔。好雨时节,阳光在此时是一种奢侈品,但我们好像并不想念她,因为我们宁愿小心翼翼地踩着微滑的青石板路,然后在雨水与皮肤的接触间,忘情于南方那些绝美的雨景之中……

黄山云海:雨后的人间仙境

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5月是观赏黄山云海的最佳季节,尤其是雨雪天之后,连续几日逢日出及日落之前,云海必现且最为壮观。

山是青黛,云是锦衣。雨后的黄山云海犹如蓬莱仙境,游众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领悟其中的曼妙,仿佛进入梦幻世界。云海像仙女的衣袂,轻抚黛青色的山岚。一川川苍劲的山石,宁静在天地间;一颗颗笔直的松木,萦绕在云海中。云雾宛若柔情似水的女子,极尽缠绵,云萦雾绕,高低沉浮“上拂松条,下戏山石”,似乎有着说不完的情话。奔腾不息的云海,修美山川内。处圆则圆,处方则方,静柔而动刚。有风,一切都在灵动。瞬间,又是一种景致。

峰回路转云海现,春山含情妩媚生。今日的云海,把黄山装扮胜“人间仙境”。于黄山巅迎风伫立,可一览云海缥缈。薄薄的雾霭由足底升起,云天一色,给青山苍松披上一层面纱,透着文人墨客笔下的朦胧美,呈现着一种久违了的秀气。山川在云海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使人感到一种神奇缥缈的仙境般的美。游人翘首以盼 “人间仙境”的上演。一位游人说:“云海中的松石若隐若现,虚实相生,捉摸不定,美哉朦胧”。

西塘廊棚:传奇的烟雨长廊

《情致西塘》说,西塘又名胥塘,是那个一身豪情,却斗不过西施的伍子胥“引胥山以北之水凿塘”,造就了西塘“依水成街、因河成镇”的水乡景色。如今除了胥塘河水在木桨声中依旧荡出的一圈圈涟漪,伍子胥的遗迹已经是无处寻觅了。不过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特别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

在江南六大古镇中,西塘最具特色就是千米廊棚了。这种类似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给水乡增添了温馨的质感。廊棚是一种俗称,诗意的人都管它叫烟雨长廊。从“钱塘人家”出发朝南走,廊棚就一直像伞一样遮着满天的月色。到了尽头就是西塘的圣地“七老爷庙”了。

廊棚其实只是西塘人家伸长的屋檐,他们在老屋里住着,也顺便做一点买卖,他们或端着饭碗,或坐在板凳闲聊,偶尔跟路人点个头,脸上的笑也是淡淡的,像西塘河的水。漫步廊棚,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有声,据说这是有意的铺设,可以使积水流走。廊棚下曾经走过一些有诗意的人,比如柳亚子和他的南社诗友。他们在橹声桨影中,在廊棚滴雨中,感受着“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的勃勃生机。

桂林漓江:烟雨朦胧不思归

桂林山水之美,还要数细雨迷蒙时,淅浙沥沥的雨丝,给漓江织就了一帘雨幕,把远山近水都隐在灰茫茫的雨幕中,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雨中还原为灰白两色,近处的群山若隐若现,青山与倒影也在水中半隐半现。桂林城市不大,一切迷离的景象,都缥渺于淡灰色的雨帘里。说起雨中桂林,徐悲鸿大师的《漓江烟雨图》,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出的美溶在其中,给我感慨万千。

早在明清时期,“徒步漓江游”就已经是当时桂林人的一大幸事。每年的科举考试结束之后,不少文人墨客也纷纷结伴同游杨堤到兴坪两岸,吟诗作对。徒步是一个好的选择,可以找回泯灭多时的童心,让美景陶冶着心身,正如我国四大景观之“夜上海、雾重庆、秋北京,雨漓江”。下完雨后,漓江沿岸的田野上到处生气勃勃,偶尔出现在弯曲的田间小路上的孩童、牛只,就像是一幅绝好的泼墨山水画中的点缀,这时“美”字已不是最好的形容了。

雨丝在空中斜飞,激起一阵阵涟漪,那飘飞的雨雾,和着满江的烟云在青山绿水间萦绕。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一阵雨丝飘过,江面的雾宛如浣纱女手中飘荡的一卷轻纱,和那一泓清流溶为一体,让你分不清哪是波光哪是烟雾。空中的雾时而在你身边徜徉,那样轻柔那样洁净,当你伸手触摸时,却又飘荡于群峰之间,将这一片山峦装扮得格外娇丽。□ 本刊记者 郑远 整理

嘉兴烟雨楼:风雨背后见沧桑

烟雨楼名气很大,它是让乾隆爷皇帝不住山寨一把的诱因,也是金庸小说里经典情节的发生地,它的怀抱更是我党光辉事业星星火种的起点。撇开这些历史和传说的表面,烟雨楼只是一座因可饱览烟雨风光而得名的楼台。

这座江南名楼在千年历史风雨中,屡建屡废,饱尝战乱兵燹之苦。五代后晋时(940年前后),吴越国广陵王钱元镣在南湖畔建楼舍为“登眺之所”,其时并无“烟雨楼”之名。据《至元嘉禾志》载,烟雨楼三字始见于南宋吴潜《水调歌头·题烟雨楼》词。湖畔的烟雨楼虽几易其主,选经兴废,但一直是观赏湖光的佳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在湖心岛上建烟雨楼,从此楼在湖中。后几度修葺,至明末楼毁,清初再建。主楼坐南朝北,面对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时,烟雨楼改建为南向而北负城郭。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曾亲画烟雨楼图。刻石置于楼中,并照此楼的样式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青莲岛上仿建一所楼阁,亦名烟雨楼。清同治初年,烟雨楼又毁于战火,直到民国7年(1918)才重建主楼,形成现在的格局。抗日战争期间,烟雨楼被日寇强占作“华中铁道公司”食堂,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开放。建国后,经过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

据说烟雨楼是取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而命名。当山雨欲来时,站在楼上观雨,只见南湖上轻烟拂渚,微茫破雾;夹岸亭台,乍明乍灭,渔船泊靠,橹声依稀,其妙不可言喻。

新闻推荐

七夕出游 因为爱情

8月13日,...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