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普法三十年 汇聚正能量敬礼,《安徽法制报》

安徽法制报 2013-05-14 22:18 大字

□唐虎

说起我与法制报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28年前。

198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行驶了6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把我们一群 “新兵蛋子”从老家无为拉进了皖南山区深处的一个部队营区。那天本来就冷,一进深山就更冷。就在第一股冷风像凉水灌进脖子一瞬间,我仿佛感到我的命运一下子滑进了冰窖。

那时,血气方刚的我还很幼稚,一脑子的憧憬,满肚子激情。依我的想象,大山的傍晚应该是满目葱绿,鸟儿啁啾,余晖相映,泉水叮咚,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这里与我的想象相差太远。就在那个夜晚,我跟一位老兵上哨,四周乌压压黑漆漆一片,除了寒冷就是恐惧,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新兵集训队生活艰苦而单调。平时,队里组织活动,往往是爬爬山、打打球,此外就是由班长带领我们读报,也算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了。

我从农村入伍,到部队接触到的第一份地方报纸就是《安徽法制报》。

当时,新兵集训队除订了军报、武警报,还订了1份《安徽法制报》。可能是部队报纸宣传的内容离我们太远,所以,大家倾向看《安徽法制报》。因为,《安徽法制报》是本省报纸,又是法制类读物,读来既有亲近感又有可读性。记得那时的《安徽法制报》还是小报。虽然,报纸四五天才到一次,但大家一直在期待。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是集训队业余报道员,每次报纸一到,除了队领导就是我先看。先睹为快。每次我把报纸带回班里,战友们都是争先恐后抢着看。无奈,我只好把报纸撕成两半。等全班战友看完后,我再把报纸收回用胶水重新粘好,放在自己的包里,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看。尤其是每月一期的三版《天柱》专栏,我更是情有独钟。因为这个专栏刊登的都是我们武警的稿子。对专栏上的稿子,我几乎每篇都细细研读,遇到好稿子,还剪下来作为范文来学习。当时《天柱》专栏的责任编辑是吴强老师。

就这样,《安徽法制报》以亲切的面容、轻盈的步履走进了我的军旅生活,在娓娓而“谈”中,用思想、法律、情感的力量,帮助我矫正了人生航向,教我深思,引我前行。不仅如此,还伴我度过艰苦的新训生活。记得我在新兵集训队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就发表在《天柱》上。新兵集训队结束,我被分配到驻扎在黄山汤口的武警黄山大队二中队,依然担任业余报道员。后来,《天柱》陆续刊发了我的一些新闻稿,而每篇基本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对此,我除了无比内疚,就是充满感激。

庆幸的是,1987年4月,我被武警省总队选送到我梦寐以求的安徽法制报社学习,辅导老师就是当时的粟原慰主任和吴强编辑。我的办公桌夹在粟主任与吴老师办公桌之间。我是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我终于见到了一直以来对我帮助的各位老师;不安的是,粟主任和吴老师对稿件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一则百把字的短讯,他们都会让我写上好几遍,直到他们点头说好为止。

在报社5个多月的日子里,我有幸结识了钟建光,是他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散文 《月色如酒》;有幸结识了张燕,是她用一个整版篇幅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一个老公安的晚晴》;有幸结识了陈伟,是他发表了我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有幸结识了现任社长赵陵生,性格爽朗的赵社长总是像老大哥一样,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与进步……

学习结束,我从报社回到部队好长时间都转变不过来角色,一开口就是“我们法制报咋的咋的”、“我们法制报如何如何“,俨然是法制报的一员。就是到现在,我每次看到法制报,都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

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军事记者,成长为一名军旅作家,如今已又成为一名副师级警官,无不凝聚着《安徽法制报》领导和编辑的心血,是他们帮助我实现了人生许多的“第一次”。大爱无私,真情无价。他们当初对我的谆谆教诲,历历在目,影响至今,还在继续。28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一如既往深深喜爱着《安徽法制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她30岁生日之际,送上我——一个军旅学子最美好的祝愿!

敬礼,《安徽法制报》!

(作者系武警安徽省总队政治部编审办主任,上校警衔,省作家协会会员,军旅作家,“全国武警文艺奖”获得者。)

新闻推荐

高考临近,为给莘莘学子复习、考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省城各行政执法部门,发挥职能作用,迅速行动起来——合肥:“执法利剑”为高考护航

药监:请寻找“笑脸”就餐本报讯 (记者唐欢)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即将来临,在寒窗苦读的考生们做最后冲刺之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为考生们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6月4日上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肥市...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