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芜湖,菜好吃”——印尼华裔学生在芜湖的一天
□ 本报记者 卫晗慧 文/摄
2013年1月1日,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安徽省侨办和安徽师范大学承办的2012年海外优秀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黄山营——中国家庭一日体验活动在芜湖正式开始。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组织了17名学生及其家庭结对来自印尼、秘鲁两国共17位华裔青少年。这次活动不仅能够让华裔青少年切身体验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本报记者跟随一个中国家庭,全程采访了一天的接待活动。
芜湖的新年首日是一个灿烂的晴天。这一天,对于安师大附小五年级四班的夏亦诗来说,注定是难忘的。
8时20分,亦诗和父母来到安师大附小多媒体教室,其他同学也陆续由家长领着走了进来。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家长们也纷纷拿出相机、DV,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8时55分,一辆校车停在校门口,华裔学生在领队的引导下逐个下了车。亦诗高高地举着亲手制作的姓名牌,眼睛滴溜溜地在人群中搜寻自己的伙伴。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都找到了结对的小伙伴,她有点站不住了。当人群渐渐散去,一个小男孩缓缓来到亦诗身边,用生硬的中文说:你好。
这名腼腆的印尼学生Lionell Nagasena,中文名叫李明龙,12岁,上八年级。一眼看去,和中国学生区别不大,肤色偏麦芽色。上身穿了一件黄色的冬令营队服,外面罩着一件薄薄的绒衫,背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书包。互相介绍后上了车。李明龙只能简单地说几句中文,亦诗便尝试着用英文交流,连说带比划,倒也能聊上几句,时不时的,夏亦诗中英文齐上阵,李明龙答非所问,这个时候夏亦诗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写给李明龙看。很快就能跟父母介绍,比她大两岁的李明龙五年级的时候直接跳级到七年级,爸爸是画家,妈妈是职业主妇,李明龙将来的理想是做个商人。
9时30分,印尼小客人来到夏亦诗家。亦诗立刻把李明龙带到自己的小房间,参观自己的书橱、玩具。夏亦诗的父母一头扎进了厨房。这一顿午餐着实让夏亦诗的父母伤透了脑筋。为了兼顾中餐的特色和印尼学生的饮食习惯,前一天晚上,家里特别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主要探讨菜式。最后打印了一摞菜谱,按菜谱来。
房间里,两个小朋友开始玩跳棋,几乎不需要语言交流,李明龙立刻就会了,笑声和中文英文不时从房间传出;厨房里,两个家长也忙得不可开交,蒸、煎、炒、煮,丝毫不敢马虎。11时20分,莲子羹、糖醋排骨、西红柿炒鸡蛋、蛋黄焗虾、鱼头豆腐汤等相继端上饭桌,在父母的协同“作战”下,一桌丰盛的中式午餐完成了。李明龙对每样菜都很好奇,伸出碗要求尝一下,用中文问:“这是什么?”亦诗便迫不及待地做介绍,遇到不会的词语时,便翻出汉英词典,指给李明龙看;若还是没弄懂,李明龙也只好干瞪眼。虽然走的是全中式路子,李明龙的跟前除了筷子,还有叉子勺子,在吃糖醋排骨的时候,才发现还应该准备刀子。
按照原先的计划,午餐后带李明龙去芜湖雕塑公园,但亦诗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要和她的客人去赭山公园玩海盗船。13时10分,一家人来到赭山公园。和夏亦诗住在一个小区的同班同学胡玉洁也加入进来,热闹的环境刺激着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亦诗俨然一副东道主的架势,不仅主导玩的项目,也要主导谈话内容。她和胡玉洁你一句我一句赶着和李明龙说话,李明龙显然不适应她们的英语,不停地用中文问:什么?什么?李明龙这一天说得最多的中文是两个词:什么,谢谢。
在游乐场旁,李明龙被做糖稀画的老艺人深深吸引,站在旁边久久不愿离去。看着老艺人用熬好的糖稀随意地勾勒出各种式样的动物图案,随后用一根竹签轻轻一粘便活灵活现。细心的亦诗看出了李明龙的好奇,便大方地请老艺人绘了一条龙送给他,“你名字里有龙,就送你一条龙吧。”当亦诗把一条金灿灿的小龙递到李明龙手上后,他拿在手中反复端详,放在鼻尖上闻了又闻,最后还是忍不住,轻轻地舔了一口。
一天的快乐时光很短暂,下午16时,按照校方规定,一家人把李明龙送回到学校,预示着一天的体验活动即将结束。通过一天的交流,两个小伙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李明龙努力地想用中文表达感激,最终还是混杂着中英文对亦诗说:“谢谢,喜欢芜湖,菜好吃。”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杨正毛 实习生 徐飞打造“欢乐之城”是当下芜湖的城市目标定位之一,在皖南国际文化...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