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没想到耿明会匆匆离我们而去走得那么匆忙今年夏天遇

芜湖日报 2012-11-28 14:05 大字

真没想到,耿明会匆匆离我们而去,走得那么匆忙。今年夏天遇见他爱人李凤华时,我还说要在一本杂志上介绍耿明的画作,不想一耽搁这竟成了永远的憾事!

我与耿明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芜湖广播电台要做一期专题文艺节目,约耿明和我去录音。那时电台在范罗山,这是我与他初次见面。耿明录音时纯正的话语,宏亮的话音,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久,耿明和我先后调到市文联工作,同事一处就长达20年。耿明的音容笑貌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得知他去世的噩耗后,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令人难忘。

耿明外貌儒雅,性情温和,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颇具感染力和亲和力。无论是画家耿明,还是文联主席耿明,我从没见他发过火。他处理工作一向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他任市文联主席时,办公室拥挤,他与副主席合用的那间办公室还是用三合板隔成的;交通无车,他上下班就乘坐公交车,有时还步行。那时也没招待费一说,更没见他用公款招待过谁。为解决文联眼前困难,一次学习后大家七嘴八舌,出点子想办法。这时耿明忽然充满感情地说,他可用自己的画感谢为文联提供帮助的朋友。他说得不紧不慢,依然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他对文联的热爱之情,以及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兄长情怀却让文联人感动!

尽管困难多,但耿明却善于团结大家把文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耿明时常提醒我们,“芜湖的文艺工作要靠我们去组织,去领导。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克服,任务再重我们也要完成!”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耿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文联工作人员虽不多,但工作却不少。全市8个文艺家协会,千余名会员的文艺创作,还有一本文艺刊物要定期出版,工作真是千头万绪。当时我在杂志社工作,先编辑《大江》杂志,后编辑《七彩帆》杂志,一度还担任杂志主编,耿明是社长,工作联系自然较多。杂志每期发稿量有10余万字,送耿明审阅时,他再忙也要挤时间把稿件看完,有时我们难以发现的错字他也能挑出,他的文字功底让我们大家都非常佩服。此外,每期杂志的封面设计,他都要亲自参与,和我们一起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一次我约来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稿件,耿明看了后说,“梁晓声这篇文章是专门为我们杂志写的,说明他很重视我们杂志,我作为社长应亲自给他回信才礼貌。”

知书达礼,礼待他人,是耿明一贯的作风。

耿明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是芜湖文艺界一位颇具艺术造诣的内行领导。他擅长国画,是名闻遐迩的国画大家。他31岁时创作的国画《新港之晨》曾入选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其后他创作的国画《跨江穿云》《势不可挡》《地涌金莲》《泡桐花》等也都入选全国美展,他在保加利亚、日本等国举办过画展,巴黎市政府还收藏了他的国画《林泉深处》。国画讲究写意,工笔强调写实。耿明既画写意山水,也画花鸟工笔,且具有一己特色。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与现实中构筑特定的情景,使画面洋溢着灵动、轻松与现代的情调,给人美感,耐人寻味。

1997年香港回归大典时,安徽省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巨幅铁画《霞蔚千秋》的画稿就是耿明的杰作。铁画将黄山风光与香港风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意皖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共创美好未来。芜湖长江大桥建设期间,耿明多次深入大桥工地写生采风,体验生活,创作出国画《皖江如歌》,受到一致好评。因在国画创作上的成就,2002年耿明当选为省美协副主席。退休后,耿明更是潜心创作,国画技法日臻成熟。他创作的国画《新安春早》在广州拍卖会上以6万元高价落槌,接着他又在广州举办“徽风皖韵中国画展”,产生较大反响。而他创作的以芜湖新貌为主题的国画《江城礼赞》《鸠兹春华》更是献给芜湖的巨幅力作。

耿明热爱芜湖,他曾计划要为芜湖创作更多作品,可病魔却没让他实现这一愿望。他走得太匆忙,以至多年的老同事也不能前去送行。但是,无论耿明走得怎样匆忙,他始终走不出我的记忆。

难忘耿明!

新闻推荐

记者体验雪天上班路

□本报记者 潘晔昨天早上7点半,刚走出家门,眼前的“北国风光”让记者出乎意料。黄山中路的人行道上,积雪厚达十几厘米,还烙着深深浅浅的脚印...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