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协提案获政府重视让国宝徽剧“老树发新花”

江淮时报 2012-07-13 10:06 大字

徽剧,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范,联系着安徽的历史;积淀着安徽悠久的文化;反映着安徽地域的民俗、民情;寄托着安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安徽之于徽剧,是故乡;是土壤;是家园,徽剧之于安徽,是品牌是名片是形象。然而,作为古老剧种,徽剧面临生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今年初,省政协委员李龙斌提交提案,呼吁加大徽剧艺术的抢救、保护、扶持力度。省文化厅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

国之瑰宝濒临困境

徽剧(历史上称谓徽班),起源于明末年间,兴盛于清代中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不仅全国有几十个剧种,在历史上仰承其雨露茁壮成长,而且她还以自身的乳汁,哺育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后代一一京剧。

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中,属于传统文化、经典艺术的徽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创作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徽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李龙斌在提案中指出,徽剧艺术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香火。艺术继承大多因人而存、人亡则艺绝,但由于解放前一代徽剧老艺人早已作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五十年代从事徽剧的一批艺术人员也相继全部退休。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徽剧艺术珍贵的艺术资料保留下来,一旦这批老艺人谢世,徽剧的艺术传承就将随之失传。

提案认为,徽剧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剧种。在理论研究上,虽然产生了 《中国徽班》、《徽州戏曲》、《程长庚研究丛文》等成果,但与昆曲、京剧等其它戏曲剧种相比,在创作研究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加强徽剧艺术的研究工作,为徽剧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是推动徽剧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据反映,一个剧种的长盛不衰、主要依靠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安徽省徽剧团自80年代培养了一批薪火传人之后,20多年来已没有新生代接班人。久此下去,徽剧艺术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传承徽剧 任重道远

鉴于当前徽剧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难,使徽剧艺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濒危困境。李龙斌建议,省委、省政府,从目前徽剧艺术面临濒危困境的实际情况出发,继续采取“一团一策,分类指导”的特殊政策;制定出一套保护徽剧艺术发展的有力措施;在财政投入上,建立抢救徽剧专项资金;夯实抢救徽剧的经济基础;全方位加大扶持徽剧艺术的力度;使抢救保护徽剧工作与安徽实施打好 “徽字牌”,“推动安徽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总体战略布署相结合。从而延伸徽剧作为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链条,使抢救与传承徽剧艺术进入法制健全、正常有序、保障有力的轨道。

提案建议尽快组建一个集挖掘、整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独立的徽剧艺术研究机构,名称如:“安徽省徽剧艺术研究院”或“安徽省徽剧艺术传习所”,并下设组成一个以“抢救与传习”双并举为宗旨的“徽剧艺术实验剧团”。 “研究院”或“传习所”的研究人员主要聘请目前健在的徽剧老艺人和从事徽剧艺术研究的编剧、导演、音乐作曲、舞台美术等专家组成。 “实验剧团”承载传播的责任,一是在原徽剧团的基础上择优组成30至40人左右的演艺团队,秉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尽快把徽剧活的遗产抢救继承下来,并将实验成果逐步向社会推广,进行展示性、示范性的演出。二是依托“实验剧团”这一平台,积极造就培养徽剧后备人才,并在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徽剧艺术的追求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五年内努力在“名”和“特”上,打造徽剧艺术品牌,把徽剧做大、做强,做出“品脾效应”,做出文化成果。

积极回应 形成共识

接到该提案后,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办理。省文化厅在答复中认为,徽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徽剧的生存、发展、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加强对徽剧艺术的保护,时间紧迫,意义重大。

2005年9月,文化部开展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评审工作。在省文化厅的指导和推动下,安徽省黄山市、省徽京剧院积极申报徽剧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6月,徽剧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标志着徽剧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实行全面保护。省文化厅表示,将深入挖掘徽剧资源,认真研究整理,按照文化部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积极会同有关单位推荐申报徽剧艺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争取将徽剧艺术提升到人类非遗层次加以保护。

据介绍,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公布章其祥、李龙斌、谷化民3人为徽剧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文化厅先后公布江贤琴、汪亦平、王丹红、邵明钦、汪家宏5人为徽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文化厅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搭建传承平台、补贴传习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拓展传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抢救性保护徽剧传承人,活态传承成效显著。

省文化厅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及省财政支持,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对徽剧的保护力度。借助扶持资金的支持,各徽剧保护单位广泛开展徽剧传统剧目、唱腔、道具、服装的搜集整理,传统戏剧复排,新创剧目排演,传承人培训,宣传展演活动等,很好地促进了徽剧的健康发展。省文化厅继续推荐徽剧作为重点扶持项目,申报2012年度中央非遗保护专项扶持资金。

省文化厅表示,目前徽剧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将认真吸纳提案中的意见和建议,与相关单位共同配合,在活动开展、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剧目推介和经费投入等方面探索新途径,形成新机制,落实新举措,为繁荣徽剧艺术作出更大努力。

本报记者毛学农谢媛

实习生奚晨曦

新闻推荐

黄山市屯溪区政协献计社会管理

本报讯 近日,黄山市屯溪区政协召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议政建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议政建言。黄山市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戴贤坤应邀到会指导,屯溪区政协主...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