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你要花多少钱? 记者 王玮伟
每年6月,论文答辩、面试、聚餐、旅行……即将毕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迎来兴奋又伤感的毕业季。最近,网上的一则调查指出,大学生毕业成本一年比一年高 ,部分学生的毕业账本更是高达万元。高昂的毕业消费,让不少学生直呼“伤不起”。
那么,省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消费账本是多少?他们在哪些地方最舍得花钱?他们对毕业消费又是如何看待的?昨日,记者对安大、安农大、安建工等省城多个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毕业成本:每月花费超平常两倍
“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需要花钱的项目太多,每月开支一路飙升,我和寝室兄弟们每月的花销都在1500元以上,往外掏钱快掏到手软了。”说这话的是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大四的学生来军。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论文打印、学校收取的相关费用在一起100元;毕业找工作800元(包括求职包装费:300元、交通用餐费:500元);谢师宴、散伙饭:300元;毕业旅行准备和三个同学去趟丽江,大约要花4000元,再加上平时各种小聚会,这个毕业季至少要花掉6000元。
不仅是来军,记者在安大、安农大、安师大等众高校应届毕业生那儿了解到的毕业消费情况也差不多。
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系大四学生钱凤介绍道,应届毕业生的花销项目大都差不多,基本项目包含论文打印、毕业纪念用品、谢师宴、散伙饭。而求职包装、毕业旅行,以及小范围聚餐也成为不少毕业生热衷的项目。“身边的同学都会比平时每月花的钱要多,班里的一些男生每月的花费超过他们平时的两倍。”钱凤告诉记者,对于不少去外地旅行和出国旅行的同学来说,他们在毕业期间的花费将会更多。
◇开销流向:聚餐、求职、旅游最“烧钱”
从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包含的所有项目里,不少高校毕业生认为,花费一般在300元左右的毕业聚餐象征着四年的大学生活圆满结束,算是对学生时代的“告别仪式”,很少有人不参加。而求职包装和旅游则被公认为最“烧钱”的项目,不同的是,求职包装是“硬性”支出,而毕业旅行则可算作“软性”支出。
安徽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刘元刚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她从今年3月份开始找工作,先后跑了三个学校的招聘,一共去了5次。“学校在郊区,距离市内的几所高校比较远,有时候打打车,几次下来也要200元以上。加上找工作前花半个月的伙食费购买了一套面试装和一双高跟鞋,算下来,这个毕业求职的花费至少在千元以上。”刘元的求职花费还算少的,她向记者透露:“班里另外一位同学找到一份外地的实习工作,一开始工资肯定不高,还要租房子,比我的开支可能要多3倍!”
而对于毕业旅行,不少毕业生都很乐意消费。安徽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叶枫表示:“平时比较喜欢旅游,这次准备和一个好友去尼泊尔,算是踏入社会前,对结束大学生活的总结。”与叶枫有同样想法的钱凤也告诉记者,上个星期,她和寝室里的四个同学徒步旅行去了黄山,出发前还准备了帐篷、野餐工具等户外用品,每个人的花销大约在两千元左右,算是对学生时代最后的“拥抱”。
◇学生看法:想给学生时代画上圆满句号
“大学四年一晃就过去了,很多同学会把毕业前夕的生活,演绎成踏入社会前最轻松的时光。所以,小小的‘放纵\’下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准备花上万元出国旅行的叶枫表示,踏入社会后,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放松的日子了,这次的毕业旅行算是给自己学生时代画上圆满的句号吧!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同学对于以小小的“放纵”下自己的毕业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毕业的开支是比较节俭的。
“谁都想给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完美句号,但这必须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安徽医科大学的董虎啸认为,毕竟现在用的还是父母的钱,没有必要大手大脚地花费,像一些既节俭又有意义的活动,同样是个不错的毕业纪念方式。
◇专家观点:消费攀比心切不可取
安徽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可侠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聚餐、毕业旅行等项目必然会导致毕业成本的增加。对于不具备经济能力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的各项开支还是直接压在他们的父母身上,因此过于追求奢侈、过度消费是不合理的。毕业生应该依据自身的家庭条件和承受能力,没有必要太过强求。
同时,王可侠认为,很多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习惯,会存在攀比心理,用物质树立在群体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去模仿一些社会上的消费方式,通过借助高档的消费品将自己“武装”起来。所以,很多时候,毕业生大手笔花费是整个社会氛围、家长导向的问题。
王可侠建议,即将走入社会,开始新生活的毕业生,应该理性对待毕业花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新闻推荐
合肥科技馆未来或搬到滨湖 馆长呼吁:市民在参观时,能更爱惜展品 记者 李皖婷
星报讯 黄山路和合作化路交口的“大飞碟”——合肥科技馆,很多市民再熟悉不过。记者昨天从合肥科技馆10周岁的“庆生会”上获悉,今年,四楼的信息技术展区将进行更新改造,而在“十二五”期间,合...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