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口家乡景致山水家园——古村历溪

黄山日报 2011-10-30 15:52 大字

□汪根养

历溪古村坐落在风光绮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南端大山下,为牯牛山下第一村。 

这里千峰竞秀,群山叠嶂。村前是迤逦的田园风光和绿色茶山,村上是成片的古树林,背山面水。王氏宗祠“合一堂”坐落于村中央,远望飞檐翘角,气势恢宏;近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为村中建筑艺术博物馆,人称“五凤楼”。相传为供职于太医院的村人、新安名医王典所建。五凤楼入口处有一对汉白玉石鼓,为明代嘉靖皇帝所赐。石鼓高1.2米,宽0.9米,厚0.6米。正反面均有立体浮雕图案“龙狮戏珠”、“麒麟送子”、“三羊开泰”、“鱼跃龙门”。中门上方高悬圣旨牌匾,昭示着王氏家族最高的荣耀。御医王典用草药治愈了奇疾怪病无数,中年后享誉京城。其墓坐落于村后来龙山,四周古木庇荫。王典御医博物馆设在村下鱼塘边,游客到此,可先参观此处。 

历溪古村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游客踏上这块土地,就会深深地恋着你———历溪。你是那样俊美与古雅,娇娜和清纯。这儿处于牯牛降大历山南端,历溪河由北向南自村东流过,景色清幽。为遮挡来自历溪坞的北风,先民们在村上营建了防风林,长达数百米,形成了一道道秀色屏障。林中古樟、银杏、红楠、香枫、花皮槠等多达数百株。其中一棵千年古樟,冠如华盖,粗至6人合抱,能与上汪村古樟媲美。夏天这片古树林成了一处天然纳凉福地,林中有石凳木椅、有登梯,小石头铺成的旅游线路别具一格。古林情韵,成了电影、电视拍摄的天堂。近几年,《祝福》、《一江春水向东流》、《梨花似雪》等影片相继在此取景拍摄,影视业的青睐也促进了历溪旅游业的发展。 

历溪古村之美,不仅有山林的毓秀,也有溪水的钟情。大历山山高水长,随处可见流泉飞瀑,泻玉喷珠,水击石鸣,不绝于耳。清越的河水形成了历溪河的主旋律,因而有了水街。历溪水碧澄清澈,纯得几乎不含一丝杂质。水中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这里的鱼儿虽长不大,但味道极鲜美。水中有石蛙、娃娃鱼。时而见到的鸳鸯戏水,又是河里一幅绚丽的图画。 

历溪河上有五座桥,最有品位的当属入村口的一座古石桥,全一色长方形青石砌成,人称“舜溪桥”。建于明代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桥长约10米,宽5米,高7米,桥面平整,两边有长方石条护边,为单孔石质桥。它形如弯月,虽经过500多年岁月沧桑、山洪冲击,仍坚若磐石。河床上的团石或大或小,如蹲如卧,使人感到一种天然情趣,露出水面的蛙石也十分有趣。古桥下养生池中一对对大红鲤鱼仍在悠哉悠哉的游着,古代桥下河屯设置了禁止捕鱼区,反映了村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村人依山造势,借水设景,让人感到徽州山水人文的鲜活特点。号称历溪十二景之一的“舜溪桥临风”即为村头水口第一景。古桥下是历溪旅游接待中心,旁边河上也建了一座两层桥,上有美人靠,木架盖瓦;下层为钢筋水泥石墩,桥面铺石,不失美观。几十个红灯笼随风迎客,桥头有匾,取名“映翠亭”。 

村中的古祠、古巷、古碑、古树林、古装目连戏都让游客流连忘返,其乐融融。浓郁的山村风情,历史与现代交融。明代著名戏曲家郑之珍葬身于此,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开创了我国戏曲艺术中通俗戏剧和连台本戏的新纪元,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恢宏巨著。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的目连戏,惟有历溪人代代相传,游客在这里可以开开眼界满足好奇心。历溪村景,不论是人文古迹,还是自然生态,都可成为城中游人的康美之恋,让他们找回心灵放飞的舒畅感觉,体验到大山深处的返璞归真,领悟徽州文化艺术的五彩缤纷。 

美丽的山村晨曦,烟雾空?,站在村前古桥,更觉得古色古香,古韵无穷。那乳白的烟,青蓝色的雾,锁住山,遮住水,也掩住了粉白黑瓦的马头墙,顿觉一股股仙气飘然而至。一团团雾霭沉浮,清晨的太阳渐渐露出,把秀美的山村映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历溪古村以她妩媚的景致、隽永的清丽,让多少游客情系万千、浮想联翩。 

历溪村先辈文风昌盛,乡风淳朴,村祠边有文会场所,为文礼之地。先辈们开基创业,才留下今天的辉煌胜景。今天国富民强、热情好客的家乡人激发起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呈现一派和谐向荣的新气象。

新闻推荐

完善旅游要素加快转型升级汤口镇旅游呈现新气象

本报讯  今年以来,黄山区汤口镇以景区景点升级改造、旅游要素的进一步完善等为重点,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呈现新气象。1—9月份,全镇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25%,其中...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