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难忘黄山一片情——在《黄山日报》复刊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黄山日报 2011-07-01 16:14 大字

李仁臣何慧娴

6月28日

今年春天,黄山日报总编辑李跃梅到北京,邀请我们出席黄山日报复刊30周年座谈会。她拿了几盒五城豆腐干,说是请柬就不送了,这就权当请柬。我们都是离开工作岗位好几年的人了,一般的庆典活动和有些会议,大都不参加了。但这种特殊的邀请方式,倒多了几分乡情,让我们在时隔三、四十年之后,内心深处又涌起了对在徽州报工作的那段时光的回忆。

徽州报是现今黄山日报的前身。1972年徽州报停刊。那时停刊的并不只是徽州报一家,而是全国地市级报纸全部停刊。时隔10年,黄山日报于1981年复刊。

我们俩,何慧娴是1968年到徽州报社工作的,李仁臣是1970年由北京调入徽州报的。徽州报停刊后,我们仍在徽州工作,李仁臣在地委,何慧娴在广播局,先后工作有10年左右。10年是一个年代。也就是说整个70年代我们都工作、生活在徽州。1978年,我们分别调入人民日报社和新体育杂志社。后又先后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新体育杂志社总编辑。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们多少次梦里回徽州,难忘徽州的山山水水,难忘徽州的领导、朋友,难忘在徽州的那段人生经历。

可以这么说,我们生命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在徽州度过的。在这里,我们经受了工作的考验,得到了锻炼提高,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和鼓励;在这里,我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在这里,我们成家立业,养育了两个儿子。把徽州称为我们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忘不了,在洪水齐腰的徽州报旧楼,是同事们用大木盆载着怀孕的何慧娴脱离险境;我们忘不了,徽州同事在工作中、生活上对我们的种种关心和帮助;我们忘不了,组织上给予我们的培养和机会。不是组织上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们能从屯溪一步调到北京,进入中央新闻单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徽州十年,为我们此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徽州补上了重要的一课,经历了基层工作的锻炼,再也不被当作是“三门”(从家门到学校门到机关门)干部了。我们有了比较丰厚的生活积淀,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了对最基层民众的真实认识和内心体验,了解他们的诉求,在情感上和他们融为一体。这使我们离开徽州之后,不论是作为普通一员,还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责任,都能宠辱不惊,摆正平常心,做个普通人,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意志和纪律的约束,始终像在徽州一样,工作尽心尽力,俯仰无愧。

我们在徽州,经历了耕耘和收获,有过努力付出,也得组织和同志们的慷慨给予。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徽州,不会忘记徽州的领导和朋友。我们总会提起,我们曾经是徽州报南岳民同志的部下;我们总会记得我们曾经在万立誉、陈硕峰、张锡、李如杰、胡云龙、姚先锋、汪学华、荆位廉、金仕祯等同志的领导下工作过。我们非常珍视这段经历,我们非常珍视这段友情。

在黄山日报复刊30周年之际,我们送上真诚的祝贺!我们谢谢报社领导和同仁,能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在这里说几句心里话,以表达我们对徽州、对黄山的情感。

注:李仁臣原人民日报副总编

何慧娴 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遭受洪水袭击的屯溪程传琮摄一九

▲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遭受洪水袭击的屯溪。 程传琮/摄 ▲一九九九年中心城区“三路”改造定向爆破现场。詹强华/摄 ▲二○○四年七月,永新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交易。 李跃梅/摄 ▲二○○七年中国...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