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逸闻掌故四十四石刻如志□黄山戴耕玖
登临过黄山的游客,在欣赏黄山松、石、云、泉、雪“五绝”的同时,应该都注意到了遍布峰壑崖壁的诸多石刻。如果说,松、石、云等表现的是黄山的自然风光,那么,这些石刻则是从人文方面显露出黄山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给人的美感是更深更高层次的。他们在苍岩绝壁上以线条表现书法艺术美的同时,还永久地表达了前人对黄山美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深深的刻痕,记载了黄山的发展历史。
黄山石刻如诗如画,少者一字,多者上百,但大多是诗的灵感、诗的意境。前人对前山的总的理解是“雄伟”,但仁者见仁:汪毅堂的“刻削千仞”,说的是山势的险峻;郑谷口的“群峭摩天”,是说险峰如林;邹鲁的“突兀撑青穹”,是从下仰视;张寅的“一览众山小”,是俯瞰远眺。对后山的秀丽,也是智者见智:“万壑幽邃”是“观”,“缅怀太古”是“想”,“灵幻奇秀”是“赏”,“胜妙殊绝”是“品”。当你在把握不住美妙的特征时,当你在难以体会灵幻的感受时,这身边的石刻上的点睛妙笔,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黄山石刻,还以线条节奏,形体章法,篆隶行楷,拙朴苍古,飘逸洒脱,表现出中国特有的书法之美。从这些石刻上,还能感受到一种古老久远的五丁凿山,金石碰撞,空谷鸣荡的声响震撼。
妙语如珠,雅俗共赏,美轮美奂的黄山石刻,让人解乏解惑、赏心悦目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如史如志,黄山的发展历史,深深地镌刻在崖壁上的线条中。
“秦汉封锢深,唐宋游屐广”。唐宋是黄山开发的初始阶段,那时的石刻也是寥若晨星,唐代仅有“鸣弦泉”、“洗杯泉”两幅,但弥为珍贵——在民国时南陵徐乃昌的《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中,记为李白手书,这佐证了郭沫若的李白来过黄山观点。宋代的罗愿是编撰《新安志》的史志学家,他最懂得“新安”的概念,他也知道当时州县分界的基本标准是以水系划分,但他刻下的“虎头岩”三字,却跨过“新安江”的分水岭桃花峰,进入了“青弋江”流域。其用心颇深,这也意味着黄山的价值,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元代,忽必烈的金戈铁马虽未踏进黄山,但荒凉的古道上,只走过三两个失落沮丧的文人,石刻也仅有两幅。在九龙峰侧的一方巨石上,有一幅元初的观音菩萨雕像。石刻精妙绝伦,但迥入云端,刻石之人自然是自视清高的;经学家郑子美的温泉石壁上的百字题刻,如著小传,字里行间,命运多舛,满目凄凉。
明代后期,徽商渐兴,读书做官的徽州人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嘉靖朝,达官贵人纷至沓来: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太仆卿汪玄锡、兵部侍郎汪道昆、徽州知府冯世雍、宁国知府罗汝芳、文人王寅、罗龙文……他们那时的活动主要在温泉一带。温泉后面近200平方米的石壁,几乎被他们的题刻完全覆盖,并且向上延伸到丹井、醉石、试剑石。到了万历朝,在徽商的支持下,在普门等高僧的引领下,仅用了十年的时间,黄山便基本完成了主要景区的开发:山上山下,道路通达,庙宇林立。可能是忙于艰苦卓绝的创业,这十年间,黄山的石刻也仅刻了两处,一是黄习远题,孙湛书写的“始信峰”,二是一乘名,赵宦光书写的“飞光岫”。不过,字字如金,他向世人宣告,黄山上下已非“只与天通绝人走”,而是“月出山山夜见灯”了。那时的黄山,僧商官绅,同心同德,空前兴旺。
顺治辛卯(1651年),一个名叫韩诗的副知府冒雪登上文殊院。他是个虔诚的居士,题刻的“小清凉”三字,意在标明此处与“清凉山”五台山佛缘关系。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幅与迎客松仅隔三尺的石刻,引发了清朝黄山刻石的高潮。一时间,官绅士商,闻风而动,金石碰撞,声震峰谷。康熙时学汉碑三十余年的郑谷口,虽然无暇登临,但托好友汪右湘将所书的“群峭摩天”刻在“小清凉”上方。乾隆壬子(1792年)秋,程振甲与同年中举的韩廷秀走进黄山。他们带着匠人,绕山一周,刻石九处,三十五字。在清代,黄山前山后海共刻石约六十处。这些文人上下自如,食宿无忧,说明当时的黄山,已从明代以传经颂佛的宗教活动为旨,改变为以旅游接待为主了。
1934年,国民党元老许世英与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等组建了“黄山建设委员会”。到抗战结束,黄山石刻又增加了约八十处,十年的数量超过清代二百六十年。
这段时期,偏安一隅的黄山是车水马龙,喧如闹市。社会名流,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书画名家张大千、张善孖、徐悲鸿、谢稚柳、刘海粟、黄宾虹、汪采白……金融企业家徐寄庼、许汉卿、段宏钢、顾子槃、黎重光、徐静仁……科学文学家李四光、费师孟、田汉、郁达夫、苏雪林……高官显贵张静江、吴稚晖、林森、孙科、邵元冲、邹鲁、于右任、叶挺、王震南、唐式遵……
在后山松谷庵一带,原来只有清初太平县令陈九陛等留下三五处石刻。1936年,教主萧昌明将天德圣教迁入后,清冷的溪谷一时喧腾,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辉煌,石刻也增加近三十处。
民国时,不仅留下了五彩缤纷的众多石刻,而且,凭借摄影等现代化的媒体,扩大提升了黄山国际影响,同时,由于“黄山建设委员会”的努力,黄山的管理体制与全面开发,基本上完美地完成。
“文革”初期,黄山石刻也曾出现了一个高潮——半年里,从慈光寺到玉屏楼,刻石近四十处,字数近千,不过,内容全是语录与标语口号。十年后,又被凿剥一空,只有玉屏峰顶上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标语改刻为了“江山如此多娇”。
新闻推荐
近日,2台智能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在黄山市中心城区商贸城调试安装并投入使用,这是黄山市为解决目前建设大中型垃圾中转站选址难、垃圾运输车运力不足和垃圾中转“洒滴漏”等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新...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