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田园诗画乡村中法合作乡村
□ 朱晓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田园诗画乡村、中法合作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唐模,位于徽州区潜口镇,以徽派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而著称。
周末,风和日丽,皖南山村到处显现出一片莺歌燕舞的景象。我随同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专家和市电台老师, 前往唐模直播节目。透过车窗远眺,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公路两旁的徽派古建筑、古民居、店铺、祠堂、油坊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令游人赏心悦目。车到了唐模村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酷似一幅清新明丽、风光幽雅的江南村居山水画。
走进唐模,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村中流出的小溪潺潺地穿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多道人工瀑布直泻流往高阳桥附近的下游,两旁数株巨大古樟树苍翠挺拔、遮天蔽日,在夹道两旁好像在欢迎着我们。同行的徽学专家黄山学院汪大白教授(唐模村人),在高阳桥详细讲解唐模村的来历:相传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他用徽州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曾祖父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择成活处定居,确认这里为风水宝地,可以繁衍后代,于是汪思立率家族举迁到狮子山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后来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遂把村庄改名为唐模。此时,我深深地领悟到,唐模村庄的形成、来历和命名是古代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并也深深地刻上了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烙印。
檀干园是唐模村水口园林主体部分,因周围遍植檀木而得名。相传在清朝初期,村中有名许氏徽商,在苏、浙、皖、赣一带城镇经营典当。因老母亲向往到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徽州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这位徽商致富后,为报孝父母养育之恩,于是开筑徽派水口园林,出资挖塘垒坝,修楼筑亭,模拟西湖胜景,供母娱乐,安度晚年,故有“小西湖”之称。村里百姓认为水流象征着时间和财富,随着流动将把一切都带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镇留。徽州人崇尚风水,风水在水口上处理,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村落总体布局,使水口成为村落园林,在徽州村落整体格局中水口具有“门户”和“灵魂”之称。想当年徽州园林大荫蔽在偏远宁静的农村乡间,静谧空寂,富有乡土气息,村民悠闲、愉快地品味着田园风光,观赏着水口园林和私家庭院,具有“天人合一”独特的享受。
唐模村西头的主街上有座“同胞翰林坊”,气势恢弘、巍然壮观,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的两同胞兄弟许承宣、许承家而恩准建造。牌坊高16米,宽9.6米,三间三楼四柱式。目睹牌坊上几乎都雕满了精美的徽州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图案,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表达同胞兄弟十年寒窗苦读,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最终考中进士的艰辛科举过程。该村许氏两兄弟同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再加上清末翰林许承尧,可见该村为许氏三翰林。想当年明清时期,随着“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徽商的兴起,徽商雄厚的资财,对促进家乡教育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唐模村可谓读书风气浓郁、人文荟萃、贤才辈出,为教育发达的体现。
村口有座亭子叫沙堤亭,又叫“八角亭”,青顶红柱,飞檐翘角。它的左侧有株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古香樟树,取名槐荫树。当时电影黄梅戏《天仙配》剧组拍摄时,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老师,被唐模田园风光、徽派园林及水乡景致所深深地陶醉着,誉其为“人间的天堂”。眼前这棵400多年的香樟树的独特造型,导演组便突发奇想采用道具使古樟树开口说话,塑造了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良缘的美丽动人传奇故事,从而家喻户晓,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
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唐模不仅山川秀美、水口园林幽雅,而且文风昌盛、人文荟萃,徽文化底蕴深厚,必将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10日,全市建筑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报了一季度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进展情况,总结了2010年各项建管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