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细微处见精神

黄山日报 2010-12-20 17:35 大字

□ 汪海燕  闫冲冲

采访张宁海事迹的五天,是充满感动的五天,是感受一位80后年轻民警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过程。 

五天时间里,一个个故事触碰着我们感动的神经:为帮游客找回手机,张宁海连续22个小时蹲点守候,一刻未曾离开;旅游高峰期,他会主动提出到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执勤,并且一直站着。只要没接到指令,绝不会离岗;不管谁来所里办事,只要他在,一准会泡好热茶,端到来人面前;奶奶去世,他强忍内心的悲痛,依然投人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把警察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张宁海生前的战友这么说。 

张宁海为何如此珍视一名警察的形象?我们不禁追问。一个人很敬业,不以工作为苦,除了职业信念的支撑以外,一定跟他的性格和成长轨迹有关。 

在父亲的眼中,张宁海从小就透出一种倔强的性格:尽管学校离家很远,小学二年级时,他就不要大人接送,走路上学。 

在同学的眼中,张宁海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伙伴。“警校读书时,经常看见阿海双手提着8个水瓶到水房打水。”至今,在同学袁文静的脑海中,张宁海帮助室友打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采访中,我们获悉一个细节:张宁海堂哥是名警察,从小,张宁海只要穿戴上堂哥的警服、警帽,就不舍得换下。 

突然觉得,张宁海从小梦想成为一名警察,或许是因为警察为人民服务的天职和形象符合他的理想追求需求。这也许就是他一直勤奋工作的内在动因。 

生于上世纪80年代,张宁海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健康阳光,爱好广泛,喜欢篮球、足球、上网和音乐。同事们经常能在黄山的松涛间听到他的箫声,悠扬、悦耳。 

“除此之外,他平常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张宁海。 

经得允许,我们探访了位于温泉派出所二楼的张宁海寝室。 

那是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子,陈设简单、朴素而整齐。床边的衣架上挂着一件冬式警服和一件运动服,床上的被褥显然用了很长时间,略显陈旧。打开衣柜,从警以来发放的多套警服还没有拆封。书桌抽屉里,他的MP3静静地躺着,耳机线有两处缠绕了几层透明胶带。 

耳边不禁响起采访中张宁海同事的话语,“他没有名牌衣服,甚至牛仔裤都没有”、“自己耳机舍不得换,玉树捐款却一下捐了800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以为自己已被感动,但,真实地站在张宁海生前的房间里,试着去想象他对自己的“吝啬”,不禁黯然泪下,心灵的震撼,难以言表。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张宁海没有豪言壮语;干一件什么样的事?牺牲之前,张宁海没有过轰轰烈烈。

但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个坚忍可敬的形象愈加清晰、立体、丰满起来:为了写入党申请书,步行到14公里外的镇上买信笺纸;春节主动值班留守,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给同事;每次回家乡,背包步行4公里到汤口乘车,绝口不提用下公车;背着领导,自己掏钱买票让父母上黄山……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各类潜规则开始熟视无睹时,这位80后的年轻人却选择了坚守,甘愿把自己囿于道德中,用对自己的苛求、自律和点滴行动丈量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大智若愚”,正是时代的骄傲。

令人悲痛、惋惜的是,12月13日凌晨,在护送18位上海探险大学生下山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获救人员身上的他,不幸坠入三十余米深的悬崖牺牲,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是他最后留下的话。

生命无法挽回,一如时间的流逝。尽管年华短暂,张宁海的人生却绽放耀眼的光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宁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面对媒体,每一个熟悉张宁海的人眼角通红。

走出温泉派出所,眼前的群山被冰雪覆盖,更显冰清玉洁。那就是黄山,一个兼具大美、大爱的人间天堂。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新闻推荐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省委宣讲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侧记

“‘十一五\’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五\’是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12月21日,省委宣讲团来黄山市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深深鼓舞了与会听众,他们表示,要...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细微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