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逸闻掌故二十九一乘开狮林

黄山日报 2010-11-12 17:42 大字

□黄山戴耕玖

1610年,普门禅师缁衣孤笠,只杖入京。1612年底,他车载马拉,满载而归。在凯旋的队伍中,有一位贵客——太监马进奉太子之命将一尊观音金像护送到黄山。万历癸丑(1613年)元日,普门陪马进在云雾弥漫、如银积雪中登上炼丹峰,将太子赐的观世音金像供奉于峰顶的以松为柱、以草为壁、箬叶覆顶的简陋的大悲院内。 

日近午时,普师祷毕,云开雾散,天放瑞相。他惊奇地发现,炼丹峰东面的丞相源中,北面的狮子峰侧都飘浮起缕缕炊烟。询问得知,他去北京的两年中,这两处已新建起“一钵禅院”、“狮子林”两座寺庙。下山时,普师顺道来到“狮子林”。庙宇规模不大,只有正房三间,侧房两间,但石墙灰瓦,庙相庄严;寺额“狮子林”三字为好友潘之恒手书。普门知道,这是黄山之巅唯一的砌墙覆瓦的庙宇。普师一见便知,开山立庙者,定是一代高僧。 

普师叩门而入。室内一僧,短发如刺,如霜皓然,盘趺端坐,肃如罗汉。普师高声佛号,四目相对处,乃是旧时相识。开山僧,号一乘,年轻时曾与普师在五台山一处名“狮子窝”的寺院中同席参禅,虽只数面之缘,但心系佛陀,惺惺相惜,一种“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喜出望外之感,在两位高僧古井般的心底油然而生。因普师此行是陪马进,二人寒暄一番,便打道下山。 

一乘禅师1611年进山,他见南海、东海的开发已显规模,于是将开发的目标定在北海一带。万历壬子(1612年),一乘师在狮子峰边挖到五色土,又见佛光频现,并占卜到三月十八日有三德(有德高人)聚合,遂定此时上梁。果然,三月十八日,“黄山通”潘之恒、国子监祭酒汤宾尹与一乘相聚于狮子峰麓。三位不谋而合,汤宾尹慷慨解囊,潘之恒协调筹划,一乘师设计施工。一年内寺庙建成。潘之恒应一乘之请而名寺庙为“狮子林”。汤宾尹撰《狮子林小疏》,劝游人解囊相助。 

一乘师与寓安师一样,都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们都成功了,都建成当时几乎不可能建成的寺庙,不过,真应了那句“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套话,同样的佛法高深,但运作的技巧却各有不同。寓安师靠着感情的力量而得到老友新朋的鼎力相助,而一乘师则是利用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来激发工匠自觉行动。如一乘师对佛光很有研究,已了解佛光形成的原理,并很好地掌握了“太阳—人物—云雾”三者成一线的观赏时机,于是,他经常带工匠到始信峰或是寺庙边的飞光岫去看佛光。面对五彩缤纷、如佛显灵的神秘光环,工匠们自然而然地对一乘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工作的热情也就自然地被激发出来。更奇的是,有一贼人趁夜偷窃一乘师置放在佛龛前的布施的银两,得手出门时,天放异光,匠人皆醒。贼人惊惧,还金夜遁。工匠对一乘师更是崇拜之极。 

一乘师自己不住狮林庙中,一直住在当时还未命名的始信峰顶的一间一席大小的茅屋中。在那里,他一住就是三年——每晚课毕,必往宿之。 

行文至此,就不难看出,一乘禅师在黄山的功劳,就不只是建狮林、开北海、连四隅了,他还开发一座至今仍为世人称绝的奇峰。狮子林建起的第二年(1613),翰林黄习远(字伯传)来到黄山。一乘师带他登上夜宿三年的山峰。黄习远一声惊呼,这世界上竟有如此奇绝的山峰,于是,他命名此峰为“始信”。 

后来,黄习远将其黄山的奇遇,告诉了在万历名相张居正后任九年首辅的申时行。申相亦佩服一乘禅师,在《伯传黄山归述示奇胜赋答》中以诗赞之。

新闻推荐

做好“加减乘除”法黄山区旅游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

本报讯今年,黄山区旅游业灵活做好“加、减、乘、除”法,继续保持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10个月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3.4亿多元。这是该区旅游接待量继2008年、200...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