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逸闻掌故十七汪鋐温泉刻名
黄山戴耕玖
黄山温泉古泉眼边的崖壁、石壁上,石刻遍布,内容多为赞美之词,唯独古泉眼左上方,两幅字数最多的石刻是纪游的。右侧元末郑子美的隶书石刻写得郁郁寡欢,凄婉苍凉;而在其左边的近八十字的楷书石刻,仅就那一长串高官名衔,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势:“皇明嘉靖丙申(1536年)五月朔,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鋐,同徽州府知府冯世雍、弟太仆卿汪玄锡、乡友参政郑佐、参议方纪□、主事黄训来游,随处赋诗,爰刻石以纪岁月云。”
翻阅明代史册,我们发现石刻上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鋐”确实是位声名显赫、颇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之臣。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并创造了用外夷的技术打败夷狄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葡萄牙)的胜利。嘉靖皇帝授予他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历史上唯一的同时兼任两部尚书的人。
汪鋐一行的这次登山活动,就是以现代的规格看,也是上规模的,而且是早有谋划准备的。汪鋐是徽州婺源大畈人,他与所有徽州人一样,将黄山视之为“家山”;同时,他与所有有责任感的旧式官员一样,一直忙碌于功名、事业、官场。渐渐的,他已六十好几了。事业有成,朝野知名,官职也是近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想家了,他想家乡的那座仰慕已久的黄山了。
其弟太仆卿(掌管马政)汪玄锡,嘉靖壬辰(1532年)十月回乡探亲时,走进黄山。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此行的目的是来探道的。他的近千字的《黄山游记》与250多字的《黄山歌》,详尽介绍了黄山的地理形势、风景风情、旅游线路、食宿行止、必备用品等,或可说是一部诗一样优美语言的“旅游指南”。
四年后的1536年5月,已是“七十古来稀”的汪鋐来到黄山,凭他的才能功绩、职位权势,自然引起地方轰动。知府知县、亲戚乡友自会备足轿马力夫,酒粮被褥。老尚书虽然年事已高,但此次游历轻松闲暇,心情舒畅。他在汤口一个叫程蕴古的家中,读到前朝成化、弘治年间也曾是战功显赫,任过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的程信(程敏政父)的两首诗。其一:
远上黄山日未曛,香泉风递隔林闻。
三三鼎内余丹火,六六峰头护白云。
月印巉崖芳桂发,烟迷兰若紫檀焚。
殷勤欲起浮丘问,一诀仙凡瞬间分。
英雄之间自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汪鋐立即挥笔和诗两首《次程司马襄毅公旧游黄山韵》,其一:
梵宫初酌已斜曛,风引泉香席上闻。
渺渺轻烟千壑树,霏霏微雨半山云。
金声错落诗频送,宝篆氤氲僧自焚。
壶天谩投清兴发,一樽尽醉夜平分。
文武双全的国之栋梁,随意地一唱一和,就给后世万代留下一段芳香喷薄、诗情画意的黄山文化。
天有不测,汪鋐离山后,不久病逝。徽州府知府冯世雍补刻了这幅石刻。对这幅石刻,后人颇有微词,如明末清初的“黄山三隐”之一的汤燕生,就作诗讥讽:“风雨莓苔蚀字形,摩崖百尺似新铭。只惭灵境标官阀,笑杀卢敖自客星。”
但是,就凭汪鋐的雄才大略,所作所为,在黄山留下一个名声,怎么说也是应该的。黄山也会引以为豪的,因为名山大多靠名人而传扬,如汤燕生诗中的“卢敖”,就因避秦暴政隐遁在山东诸城的山中,而此山就名为卢山了,更何况,汪鋐他们这次在黄山“随处赋诗”,还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黄山的历史文化因此而丰富。如果说,冯世雍不题这幅石刻,那么,就是现代的黄山人也会想方设法为他与诸多名贤留名的。
石刻上的“弟太仆卿汪玄锡”,正直果敢,后升任户部右侍郎,钦差巡抚江西,卒后赠尚书,谥“贞敏”,婺源立有牌坊。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6日至8日,副市长黄林沐、市长助理刘光率市招商局、黄山经济开发区等单位负责人赴杭州、绍兴走访企业,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和洽谈,收到良好的效果。黄林沐一行先后走访、考...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