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一抹“变”“化”的鹅黄

黄山日报 2010-07-19 18:03 大字

7月15日,为了缅怀小平同志,铭记小平同志的教诲,不负小平同志的嘱托,本报记者编辑再一次开展“沿着小平足迹走”活动,纪念这一对于黄山、对于中国旅游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日子,也激励自己在新的征程中勇往直前。 

历经雨水的洗礼,黄山格外清新。人字瀑也激情澎湃,仿佛在追忆那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尽管不时有雨水淋下,尽管被雨衣裹挟少不了闷热的感觉,但黄山的美景还是阻挡不住。有年迈的老人,也有穿着高跟鞋的美少女,甚至有还在母亲怀里抱着的幼儿。不时传至耳鼓的是对黄山美景的一片啧啧称赞声,也不乏对于黄山旅游环境发自内心的褒奖,“黄山真干净”。 

然而,得到游客这五个字的评价实属不易。“老黄山”苏五九回忆说,31年前,他作为工作人员有幸陪同小平同志上黄山,当时山上卫生状况非常差,“就连北海宾馆蚊子都许多,鼻涕虫一抓一大把”。所以小平同志在黄山谈话中提出来“要搞好清洁卫生”,“要有个规划”,“要好好整顿”、“要专业队治山”。31年来,黄山人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从规划入手,加大对黄山的保护力度。他回忆说,1980年,当时的黄山风景区负责人就带着他一起到清华大学寻求帮助,在全国风景区中率先编制了总体规划,为黄山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将黄山保护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将规划的内容变成实践,则是一环扣一环。其中,黄山环卫工是重要的一个节点。 

陪同我们一路前行的黄山园林开发公司的陆小平介绍说,黄山现在有五大环卫所,负责黄山景区162平方公里的环卫工作。他们一个人在值班时段要负责几百上干米游道的保洁工作,而标准化的台阶是0.25米高,1000米游道大致有近2000个台阶左右。一天要来回跑上八九趟乃至十来趟,可以想见其中的劳动量有多大。沿途有二十多个垃圾池,要保证时产时清,不能让垃圾满出来。要知道这是在1000多米的山上。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从玉屏索道上站前往玉屏楼的途中,我们遇到了玉屏环卫所的姜的祥。记者试着用他的铁钳夹垃圾,尽管垃圾池中看着只剩下了几个烟头,但是当你一下一下去捡拾的时候,却又是如此的费功夫。夹起,交到左手拎着的垃圾袋;又接着夹起,……一遍又一遍重复。这是一种毫无创造性的劳动,既枯燥又乏味。姜的祥说,他已经干了五年。他每天就在这一段近干米的游道上来回重复着奔波,保证20多个垃圾池的干净,保证游览道路的整洁,保证游客视线以内的清洁。旅游旺季,他们早晨5点钟就要起床,一直到晚上6点多钟。每天要拎着垃圾袋收集20多袋垃圾……一天基本在路上巡查,从大的垃圾到小的碎片,从视线内的垃圾到寻找隐藏着的垃圾,从沿途的垃圾到放绳到悬崖边、峭壁下捡拾垃圾。轮班吃饭,要保证道路的干净。按理说,他们每个月可以休息8天,但是黄山工作任务繁重,一般一个月只能休息4天。还有4天是加班进行这种“重复”的机械般的劳动……而整个玉屏环卫所全程长达2285米,3828级台阶,128个垃圾池,莲花峰、天都峰都在范围之内,18个人要完成这段路程的环卫工作。 

我肃然起敬。我们只知道黄山环卫体制的探索是一种创新,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黄山在保护与管理上取得的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似乎忽略在这辉煌背后的辛劳,忽略了在这创新、创造背后的枯燥与乏味的劳动。而正是这些普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常年的枯燥与乏味的辛劳实现了决策者的保护与管理理念,换来了黄山管理与保护的创新,迎来了黄山保护与管理的荣誉。 

但是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却将我们看起来重复、枯燥、乏味乃至机械的劳动化成了美妙。在莲花峰脚,我们遇到了玉屏所的环卫工何吉安。他说,我非常喜欢这项工作,我有其他游客不具备的条件,我能时常欣赏到黄山难得的美景。所以,他买了一台相机,遇到难得的美景立即拍下来。他自豪地说,我家里的电脑里有不少照片,相机里也有100多张。“而且许多都是绝版。” 

原来,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劳动中,他们用自己的创造换来新的快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小雨渐止。我们下山了,何吉安又消失在人群中,似乎一下就被淹没了。然而,只要留意,在你的身边,时时总会出现一抹鹅黄,默默地不经意地捡拾起路边哪怕是一小片纸片……·格斯特·

新闻推荐

武警森林指挥部驻皖部队正规化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讯 近日,武警森林指挥部机动支队正规化现场会在黄山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警森林指挥部驻皖部队始终坚持从严治警,注重自身建设,部队正规化建设呈现出...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