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逸闻掌故十九罗小华刻“醉石”

黄山日报 2010-07-30 18:01 大字

黄山戴耕玖

在温泉西边三华里的汤岭古道旁,有一处极为清雅的地方。清静雅致得犹如一篇精美的六朝小品。这里有石如船,长三丈,高二丈,南高北低,船首高昂;这里有瀑布垂落,高十余丈,风起珠洒;这里有石“琴”一方,横空架于瀑流之下,水激音扬,发焦桐之响;这里有六角小亭,立石桥之侧,与石、瀑对影成三。 

环境雅致只是其一,更雅致的是这石、瀑、亭的名称:石名“醉”,瀑名“鸣弦”,亭名“邀月”。酒香、弦乐、月光一时聚集在这淡淡水雾飘浮着的幽谷中,游人的所有感官无不舒适舒坦。又何止呢?这里还蕴藏着诸多文章…… 

唐玄宗敕改“黟山”为“黄山”七年后的754年,李白穿着那双让高力士窘羞的靴子来到这里。那时没有六角亭,他只能舒坦地斜倚在船形巨石上面松软的龙须草上。中国人都知道,他一舒坦,是别无它求的———幽谷中第一次飘浮起隽永的酒香。他在瀑下洗杯更盏并随手写下的“洗杯泉”三字,至今仍散发着“曲水流觞”般的酒香。这酒香一飘就是一千多年。他斜倚的巨石也因此名之为“醉石”。 

李白来黄山,并非民间传说,而是确有其事。据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考证,醉石边的“鸣弦泉”、“洗杯泉”石刻就是李白的手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也考证出李白来过黄山。 

时光荏苒,转瞬到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墨价逾拱璧,以马蹄(金)一斤易墨一两,亦未必得其真者”的徽州府最著名的制墨高手罗小华(字龙文)与朋友王寅等人草衣斗笠,携壶持觞,来到这里。他们仰慕李太白,“欲扳(翻)汤岭,眺九子峰招◇仙人游”,但因天色已晚,他们就在醉石边煮酒唱和,幽谷放歌,放浪形骸。罗小华借着醺醺酒意,在李白斜倚过的巨石上,挥毫写下“醉石”二字,每字直径竟达三尺,是民国以前黄山最大的题刻。也真可能是酒喝多了,擅长书画的罗小华写的那个“石”字,“厂”与“口”之间间距过大,他不得不在中间加上一大点。如今,不知情者,常将二字读为“醉后”。 

史料载,罗小华年轻时身怀绝技,“负侠名,能人水中竟日夜”。他与王寅跟从胡宗宪征讨倭寇,招降海盗汪直,立有战功。这“醉石”二字自然也透发出一股爽朗豪壮之气。不过,这股豪爽之气,不几年就被这幽谷中的洁净的瀑流与清净的山风,冲得一干二净。 

他出山后不久,奸臣严嵩上台,权倾朝野;其子严世蕃亦是权势熏天,胡作非为。罗小华终究是个凡夫俗子,哪经得住权与利的诱惑。他官至中书舍人(高级秘书)时,成了严世蕃的幕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钦差大臣林润上疏弹劾严世蕃“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日夜与龙文诽谤朝政,蛊惑人心”。第二年,罗小华与严世蕃同斩于西市(但也有人说他事先得知消息后逃匿,被杀的是他族中的子弟,其后他下落不明)。 

罗小华制墨传世极少,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只收藏了一件“一池春绿”墨。他青年时刻写的“醉石”二字也就显得有点稀奇了。

新闻推荐

黄山市启动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汪建设就专项行动提出要求

本报讯 记者袁玉灵报道 8月6日下午,全省召开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汪建设出席黄山市分会场会议。全省防范打击电信诈骗...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