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创新方式黄山区大力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本报讯 仲夏6月,山峦青翠。太黟古道上的黄山区甘棠镇兴村村正在逐渐展现千年古村风貌:该地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已全面启动,继去年底前完成了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后,目前正进入保护建设阶段,一条通往明代建筑程氏宗祠、清代钟山寺的新路路基已经显现,宗祠广场及祠堂维修工程正全面展开。据了解,这个千年古村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空间格局、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物等一系列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逐渐展现“二园四季花香,三桥五古徽韵”的太黟古道第一村形象,打造以山水田园风光、宗族和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黄山北大门特色旅游驿站。
黄山区于去年11月开始启动“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他们因地制宜,经过深入地实的调查和资料数据分析,确定并上报了11座古村落和100幢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打造四个具有旅游新业态特色的古村落、2处古民居集中保护地和10幢特色古民居。今年是个关键之年,继去年完成了永丰村、兴村两个村古村落保护规划后,今年将完成其余9个村的规划编制、4个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和50个古民居的保护维修。目前各项工作正全面推进,已完成4个古村落规划编制,甘棠社区、沟村等4个村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正在进行,并已完成了永丰村的苏氏宗祠、青山塔、甘棠的六角楼等30个古民居的保护维修。截至5月底,全区“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已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
该区把“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和发展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整合资源,创造最大效益。尤其把和旅游的结合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体验、生态风光等旅游。目前重点打造两种旅游产品,一种是以古村落为基础,将古村落文化、生态风光、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另一种主要依托名人文化,发展名人文化旅游。如,永丰村曾诞生了苏雪林、杜冠英等名人,该村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做名人文章,通过对古村落的分层次保护、原有风貌的优化和改造等,开发建设杜冠英纪念馆等多种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和民生工程的结合,如区文化部门和耿城镇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对全市唯一一幢具有欧洲风格的古建筑知还山庄进行修建,使这个古危房建筑枯木逢春,成为镇综合文体站。最近,永丰村的苏氏宗祠也维修改建成功,成为集文物保护、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乡综合文化站。
黄山区在实施“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中,还从本地古村落、古民居数量少、分布散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原地保护为基础,以异地迁移保护为主导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打造古民居集中保护新亮点。如在黄山北大门耿城镇辅村建设藏宝园项目,计划迁建30——50幢古建筑,建设30多个不同展品的小博物馆,打造徽派文化风情园。在黄山西大门焦村镇建设中日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计划迁建20幢古建筑,展现焦村镇的往日风貌。这两个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为推进“百村千幢”工程,该区建立多融资渠道,在加大对上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推进市场化运作,强化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鼓励外地企业及本地社会公益组织、产权人等参与古民居的保护建设。计划出台国有或集体资产古民居零价格转让政策,充分调动投资建设者积极性,使一些破旧古民居尽快得到修复和保护利用,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民众多方参与、广泛投入的机制。如在永丰乡、谭家桥镇等地已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认购古建筑,对古民居进行维修保护,开发乡村旅游等。 ·胡晓发 焦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见习记者陈洪明报道 6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视察工业及园区经济发展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典明、汪秀娟、汪卫星、钱新庭,副市长黄林沐,市人大常委会秘...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