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逸闻掌故六岛云首登天都峰

黄山日报 2010-04-09 18:21 大字

□ 黄山 戴耕玖 

前文说过,性情怪僻瘦冷的“苦吟”诗人贾岛在黄山汤泉“一濯三沐”,沐浴良久;他冷清的心被温暖,“六凿还希夷”,不再为六情所困,产生了空灵超然之感。贾岛逝于唐武宗年间的843年,他第一个提出黄山温泉是朱砂泉的观点。也就在这唐武宗年间(841—846年)有位还俗的和尚,攀爬上了黄山天都峰,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登上天都峰的人。他法号“岛云”。

《唐诗纪事》载:“释岛云俗姓缪,少为僧,唐武宗时还俗。其诗尚奇险”。目前最完整的黄山古志——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闵麟嗣编纂《黄山志定本》中,搜集到了23首唐代的写黄山的诗,其中岛云一人就写了10首诗。

只要浏览一下他的10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他“尚奇险”的诗风,就会被岛云的强壮无畏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胆识所震撼,同时,我们也能从他的诗歌中领略到他游历黄山的整个过程与当时黄山的风情风貌。

岛云与李白、贾岛一样,都是从北面太平县到黄山的。他在太平县城仙源门楼上向南眺望,黄山的磅礴气势与神秘莫测使他震惊,他登临黄山最高顶的决心被激发。他在《望黄山诸峰》中写道:

峰峰寒列簇芙蓉,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他曾试图从北面攀登黄山顶峰,但经过芙蓉峰下的马迹石,到达芙蓉峰后,看到峰峦参差,关山重重,意识到从这里是极难登上黄山绝顶的。他无功而返,在《马迹石》诗中流露出几分沮丧:“临回山色暮,拂拂翠云平”。

岛云沿着李白、贾岛的足迹,来到黄山南面的汤泉。在《汤泉》一诗中,他先是看到汤泉“暖泛朱砂石壁幽”,非常羡慕“轩皇曾浴上丹丘”;他也想“何妨为洗身轻后,便跨飞龙到十洲”。浴后,他上行至“风云随步起,雨雹出山寒”的白龙潭边。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座矗立陡峭,直上云霄的“迥入天都里”的险峰。此峰也因他的这句诗而被名为“天都峰”

这座山峰实在是太高了——白龙潭的海拔约630米,而天都峰的海拔是1829米,相差悬殊1200米,而且卓立陡起,直逼霄汉。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力,会在人类心理上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被震慑征服而却步不前,一种是被挑逗起征服欲而登峰造极。今日的谚语:“不上天都峰,白来一场空”,是对后者而言的。

清晨,岛云沿着白龙潭北边的溪涧,攀援而上。他看到这条溪流两边茂密的树林一直蔓延到天都峰的腰腹部。经验告诉他,溪流两岸生长的树木草丛,可以提供手攀足登的着力点,可以使他轻松安全地到达险峰的腰腹部,甚至可能达到胸部。途中,他看到了朱砂峰麓赭红色的“朱砂石”。他听说过“朱砂石”的故事:“采药客闻雷擘去,卧云僧见鸟衔来”。过了今日的半山寺,快到天门坎时,他看到了“绝顶长年相对坐,九天何日却同归”的石人峰。一路上,他一边攀爬一边寻找理想的登顶之路。他的理想之路,只不过是一条峭壁上的长着树木或草丛的缝隙。

翻过天门坎,到达一个两峰间的豁口时,已是中午时分。在这里,岛云看到了一条连绵不断的上接峰顶的缝隙。缝隙中生长着的树木和草丛,为强健的岛云提供了攀援的着力点,所以,他上天都的过程有惊无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险若上丹梯”,只不过是爬了一道很陡峭的梯子。他的《登天都峰》的诗句也流露几分轻松坦然。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在天都峰顶,岛云看到了峰北面有一个山洞,洞前有茶园竹林,洞后过两道岭,就是李白求白鹇的胡晖家,所以,他没有原路返回,而是径直来到洞前。洞额“仙僧洞”三字,让他想起 “先朝曾有日东僧,向此乘龙忽上升”的传说。

离开黄山之时,岛云意犹未尽,又写一首《游黄山怀古》:

浮丘与轩后,鹤驭杳难思。

三十六峰顶,不知何处奇。

枯杉龙脑溢,阴洞石膏垂。

莫问当时事,苍苔锁断碑。

新闻推荐

税法宣传丰富多彩

发送宣传资料,开展知识竞答,组织“换位”体验,第19个税收宣传月期间,黄山风景区国税局大力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图为4月9日上午,该局开展税法宣传的情景。 余 勇/摄...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