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土地存量,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徽州区潜口镇——阔步走进发展新空间
□ 胡景明 吴 芬
日前,笔者走访徽州区潜口镇潜口、坤沙、唐模等地的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徽派风格的农舍、绿树成荫的街道、宽敞明亮的住房、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以及荡漾在农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这些画面告诉人们,这里已改变昔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正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近年来,潜口镇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整村搬迁与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把土地整理与培植新业态紧密结合,全镇呈现出向中心村、地缘广阔、交通便利、产业提升集中的趋势,用人口集中效应拉动镇域项目、用交通便利条件拉动一村一品、用发展特色产业拉动农民增收,闯出一片新天地,奏响时代和谐曲。
发展低碳经济
提升“阳光产业”规模
坤沙村是黄山市知名的徽派建筑专业村,位于呈歙旅游公路北侧,与4A级唐模景区相邻。2007年,该村启动占地50亩、总投入3000万元的坤沙农民新村建设项目。目前,新村内已建房57幢,入住18户,15户农户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首个“农家乐”接待户也已正式对外营业。由于坤沙农民新村地处呈唐旅游交通线,自驾车游客川流不息。为破解“旅游团队餐饮无法接”等难题,该镇积极做好提升坤沙“农家乐”接待规模文章,2008年,对距唐模500米、距坤沙村200米的上庄村民组实施整村搬迁,全面启动坤沙农民新村二期,规划建房23幢,已完成13幢。
紧临坤沙农民新村的是由芜湖万成集团出资成立的黄山市坤沙农家乐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实施的坤湖山庄项目已完成坤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家乐接待中心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可望在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这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进一步做大“农家乐”产业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后续产业
引导移民致富
上个世纪60年代,因国家开发新安江水力资源,新安江两岸的库区移民400余人举家移居到澄塘村。一名村干部说:“以往要是碰到雨天,路上到处是泥,没办法落脚。”如今,走进澄塘村,笔者看到的却是满目春色——水泥马路平坦洁净,房屋院落整齐利落,大街小巷绿树成排。
近年来,澄塘村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交通环境,在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编报农业项目,通过对上争取一点,镇村两级筹一点的办法,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筑巢引凤,吸引一批外地客商投资种植苗木、蔬菜等农业产业,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示范村。今年,澄塘村村两委干部一班人倾力为基地项目推进服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土地流转、资金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打造100亩桂花基地、200亩中药材基地、300亩大棚蔬菜基地、400亩苗木基地,促使农业基地项目做大、做强。
积聚城镇辐射功能
扮靓小城镇新形象
在潜口农民新村二期,宽阔整洁的水泥马路旁,一排排徽派浓郁的新房显得分外抢眼。吴泽军家的新房就坐落在这中间。“我原来住的下林组,大车就根本进不去,要是一下雨,就连三轮车、摩托车也不能进,进趟县城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顶多半个小时就行。”在新开张的潜口一楼酒店,吴泽军笑吟吟地说:“2008年投资20余万元办起农家乐,现在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生活、居住条件都不比城里人差呢!”
上下林是潜口镇典型的山区重点村之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民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从2006年开始,该镇大胆改变新农村建设思路,提出“整合社会和政府资金,加快农民新村开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该镇把城镇扩容与建设土地置换相结合,实施山区贫困村移民搬迁,开展“小农窑”清理,相继将宋村、上下林等村400余户、1361人部分安置到以潜口为中心的农民新村中,可置换出土地面积276.7亩,极大地发挥小城镇的积聚功能,有力拉动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潜口镇众多搬迁户都像吴泽军一样过上“居有新房、老有保障、务有新业”的甜美生活。
新闻推荐
4月10日,黄山光明茶叶公司员工在有条不紊地分检茶叶。随着春茶进入盛采期,为克服前段时间恶劣天气给春茶生产销售带来的不利影响,黄山毛峰原产地徽州区富溪乡各茶业生产企业纷纷加大名优茶制作...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