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 徐瑞成

淮南日报 2020-10-28 13:08 大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个字诠释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传承了2000多年,这就是神奇的二十四节气。

严格说来,这世间万事万物,譬如草木之荣华凋零,鸟兽之迁徙蛰藏,农事之春种冬藏,气象之风霜雨雪,无不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能够如此完整问世,应该说《淮南子》功不可没,这部著名典籍第一次科学全面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为我们深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可靠依据。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交集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研制,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岁月。那个时候,先人们在条件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仅靠双脚追踪候鸟,只凭双眼观察作物,唯用双手记录冷热,他们在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征程上迈出一个又一个极为艰辛的步伐。

我们可以这样说,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那个农耕时代,靠天吃饭,靠天住行,既要掌握气象,又要适应气候。最初,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依据斗转星移的规律笼统界定出春夏秋冬四季。其后,因战事频仍,社会混乱,二十四节气的研究难以为继。直至汉朝建立,结束了先秦以来的战乱局面,举国上下呈现出天下安定、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学术发展之景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二十四节气条件始备,才得以持续推进,最终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时代成果初现。从此以后,“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了完备的文字记录,农耕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面貌。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鸿达之理,唐代刘知己称其为“牢笼天地,博极古今”。该书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而成,此书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的气象文化均起到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交替衔接,《淮南子·天文训》中曾这样记载:“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仔细研读《淮南子》,我们发现此书中通过北斗斗柄的旋转来确定季节,构成了一个天象、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农事、物候、气象、干支、音律、方位等完整体系,成为两千余年我国历代朝廷施政、农事、祭祀、渔猎、刑法、军事等各种大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正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国际气象界,这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足见其影响力之深广。

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为了让世界读懂二十四节气的故事,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地理因缘

自古以来,秦淮一线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自然分界线,这一点毋庸置疑。淮南,地处华东腹地,驻守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美誉,彰显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说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2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淮河具有南北分界线的特点,作物种植也表现出南北不同,左右各别。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已经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它的治理者和倡导者,就是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为政42年,都城设在寿春,即今淮南市寿县,该地恰好位于分界线的中点线上。淮南王刘安在天时、地利、人杰等条件齐备之下,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开始对二十四节气深入研制,进之以猛,持之以恒。那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懂得,生产要讲农时,劳动要计成本,所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说的就是谷雨节喜雨,土壤湿润,气候回暖,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则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淮河秦岭一线,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之特征。在淮南区域研究节气,既有个例,又具典范,可贯东西,能连南北。譬如,淮南、洪泽、桐柏等地的四季天数,春季平均59天,夏季平均111天,秋季平均61天,冬季平均133天。这就说明,春季时间短,夏季时间长,秋季和春季相仿,而冬季时间最长,正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中“两分”“两至”的特点,正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无缘不相逢”。

半个世纪以前,胡适先生就曾评价《淮南子》为“绝代奇书”,它首先就“绝”在无可取代,“奇”在研制精深。《淮南子·天文训》错综经纬,兼于数家,文中对天地呼应、人物相宜、时空顺畅的二十四节气描述相当准确。比如,立春“阳气解冻”,立夏“大风济”,立秋“凉风至”,立冬“草木皆死”,这些现象至今未发生变化,仍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纽带

淮南这片土地,能够诞生《淮南子》,记载二十四节气,这说明淮南不是一个没有传奇和诗意的憩栖地。《淮南子》在四时标识和节气交替方面的经典记载,凝聚着淮河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学术积淀。

《淮南子》中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亘古至今,在社会发展中,只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还远远不够,要想可持续,还必须用好“第三只手”,即大自然之手。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中心智研究自然万象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他们在探求真实、追求规律上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壮举。纵观“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等至理民谚的背后,实际上都铭刻着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学术贡献。回过头来,即便是《左传》和《吕氏春秋》这两部史书里,当时也只提到四个节气和八个节气,而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带领门客对天象星宿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细致研究,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终于完整提出了二十四节气及其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出西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达成熟,更显示出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淮南学派”对农时研究已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这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我国沿淮地区依然还保留着清明祭祖踏青、立秋多食瓜果、冬至要吃饺子、谷雨可去赏花等意义非凡的民俗活动,可见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延续能力。

概而言之,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天,说的是地,记录的是自然。我国古人能够依照二十四节气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实质就是朴素的主观适应客观、主观改造客观的哲学道理。这,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

新闻推荐

工行淮南寿县新桥支行持续强化安全用电管理

为确保营业网点及自助设备防火安全,近日,工行淮南寿县新桥支行持续强化安全用电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为全面做好排查工作...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