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其骧治学精神的思考顾颉刚、谭其骧、黄盛璋师生之间的两次学术争鸣

池州日报 2018-11-23 07:18 大字

? 钱征

顾颉刚(1893-1980)和谭其骧(1911-1992),他们之间是师生关系。中华民国19年(1930年),谭其骧20岁。是年9月,谭其骧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中华民国20年(1931年),谭其骧21岁。是年9月,谭其骧旁听顾颉刚《尚书》研究课,期间对顾颉刚所持西汉十三州部说法提出质疑,师生之间的往复争论,解决了重大学术难题。顾颉刚将他们师生之间的通信,作为讲义附录,印发全班,并加按语。

这场讨论,决定了谭其骧此后61年的学术方向,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50年后,谭其骧检出这份珍藏在书籍中的讲义,将4封信,发表于《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又写了一篇后记,深情地忆及往事。

中华民国29年(1940年),谭其骧30岁。是年,谭其骧应浙江大学之聘,至贵州青岩浙江大学分校,任副教授,开一年级“中国通史”公共课。中华民国31年(1942年),谭其骧32岁。是年,谭其骧提升为教授,调回遵义校本部,教史地系断代史和中国历史(沿革)地理。中华民国35年(1946年),谭其骧36岁。抗日战争胜利后,谭其骧随浙江大学车队返回杭州,在史地系开“中国历史地理”与“魏晋南北朝史”。中华民国38年(1949年),谭其骧39岁。是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中共接管浙江大学,历史系停办。

黄盛璋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1924年11月7日,黄盛璋生于安徽合肥;1949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谭其骧与黄盛璋之间,应该称为是师生关系。在谭其骧日记里,1955年2月11日至1956年8月22日,1956年10月12日至1957年1月13日,多次提及黄盛璋。如1955年6月6日,晚饭后黄盛璋来访。又如1955年6月19日,星期日,下午五时吴汝祚、黄盛璋来,六时许去。再如1955年11月20日,星期日,读黄盛璋论河源事,甚结实。类似的日记,还有许多处。

1958年,在安徽寿县出土了战国时楚国鄂君启节,节上的铭文说明了当时楚国境内的水陆交通路线,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考古学界不少人作了研究考释。商承祚就其中一些地名函询谭其骧的意见,促使他对节文中的地名和路线作了一番考订。1961年11月初稿,1962年6月改定《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一文,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后收入《长水集》下册。

接着,黄盛璋的《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同辑发表的,还有谭其骧师《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谭其骧与黄盛璋的学术争鸣达到了高潮。

再接着,黄盛璋撰写了《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承认谭文颇有影响。但黄盛璋坚持“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文物出版社决定将有关鄂君启节论文集为一书,黄盛璋特为补写《再论鄂君启节历史地理问题》。

而谭其骧也觉得某些问题,仍有进一步修正补充的必要。1966年,文物出版社通知他,准备将两篇论文汇入专集。谭其骧准备动手写一篇后记,附入集中。文章尚未写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84年1月3日,谭其骧教授在上海淮海路寓庐撰写的《长水集·自序》中,回忆了他与学生黄盛璋争鸣的过程。承认过去的论文,“仍有可商不备之处”。1966年以后,谭其骧也想“有所修订补充,未及成篇,十年浩劫开始,遂尔搁笔。前年想把这篇未成之作找出来写完它,无奈已经找不到了。”这里的“无奈”二字,充分流露出谭其骧教授晚年的遗憾。

谭其骧教授的一生,与老师顾颉刚的学术争论是惊叹,与学生黄盛璋的学术争鸣是遗憾。

谭其骧对“庐江”地望研究的否定

1940年至1942年间,谭其骧在贵州遵义,交往了较多的外系同事,有缪钺(彦威)、萧璋(仲圭)、王焕镳、郦承铨和费巩(香曾)等人。缪钺与谭其骧,早在学海书院,就是同事。在贵州遵义,他们之间经常切磋学问,特别是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1942年,缪钺致函谭其骧,询问楚辞《招魂》中“庐江”所指。谭其骧的回信,现已收入《长水集》上册,加了标题:《与缪彦威论〈招魂〉庐江地望书》。信中云:“汉后庐江之名著于皖,其水据班志所载,即今芜湖东之青戈江,而巢湖上下游诸水及大江自彭蠡以下一段,地当古庐子国之南,疑亦足以当庐江之称。然皆非《招魂》乱词所谓庐江也。乱所谓庐江,在今湖北宜城县北,其地于《汉志》为中庐县”。缪钺赞同谭其骧的观点,并将谭其骧的信件,作为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的附录,以后又在重庆某刊发表。谭其骧这封信,对中文系影响较大。

战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所制“鄂君启节”四件,1957年出土于安徽寿县城东丘家花园。谭其骧的《鄂君启节铭文释地》,1961年11月初稿,1962年6月改定,后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谭其骧否定了湖北、江西的庐江:“一即今湖北宜城、襄阳界上的潼水,一即今江西安福、吉安境内的泸水,都远在“彭弓屰”、“松阳”的上游,与铭文过松阳然后入泸江不合。”

谭其骧教授明确指出:“铭文中的‘泸江’应在长江北岸今枞阳县附近。今枞阳县是枞阳河(一名练潭河)注入长江处。枞阳河有一条大支流白兔河,源出庐江县西南,南流经桐城县境至枞阳县西菜子湖与枞阳河会流。”“今白兔河上游正好流经庐江县西南三十里处。据此推断,可见白兔河应该就是铭文中的“泸江”,亦即汉初(或秦末)庐江建郡时得名所自的那条庐江。”“庚爰陵,疑即《水经注》(《名胜志》引)中的团亭,在今桐城县东南六十里。”

到了1963年10月,谭其骧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中,发表了《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一文,结语承认:“由于盛璋对拙撰前文的驳难,逼使我对鄂君启节地理及其相关问题作了再一次比较细致的研究。看来这一番工夫下来还是值得的,收获还是不少,这是不能不感谢盛璋的。”“舟节东路所入江水支流系浍江,不是泸江。浍江即淮水,今青戈江。”“爰陵即汉代丹阳郡治宛陵。”

我对谭其骧“庐江”地望研究的三点思考

第一点,谭其骧教授在撰写《鄂君启节铭文释地》的时候,说1957年在安徽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节”,只有4件,其中舟节1件,车节3件。正如黄盛璋分析的那样:“1960年寿县又发现一舟节,‘瀘’字上从虎头,确定为瀘字非浍,瀘江即庐江,乃青弋江之古名,历史地理上长期争论不明之庐江问题,自此它全获得解决。”

第二点,谭其骧教授晚年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学习的。1984年1月3日,谭其骧教授在上海淮海路寓庐撰写的《长水集·序言》,有两点印在我的脑海里:一是“序言”再次肯定:“1958年安徽寿县出土战国楚鄂君启金节,节上的铭文,是一件极好的说明当时楚国境内水陆交通路线的资料。”二是“序言”结束语的第一自然段云:“我希望能够再工作十年,一方面完成这些项目,另一方面把学术界瞩望甚殷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写出来,此生也就不算白活了。”

第三点,谭其骧教授治学精神对我的启发:人们常说,苍天有眼。我也不知,苍天给我预留了多长时间。不管时间多长多短,我只要有一口气,研究屈原就是生命不息、研究不止。《辞海》等工具书说,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辛巳,屈原是属蛇的。明嘉靖《池州府志》等书籍记载,池州地区楚灭越是在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此时的屈原只有7岁。1957年,在安徽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所制的时间是战国楚怀王六年,即公元前323年,此时屈原已是18岁了。因此,我们研究屈原,要把楚辞文献与出土文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连串的证据链:一是《鄂君启节·舟节》云:“逾江,庚彭弓屰”,我们要研究相邻的鄱阳湖、彭蠡(今彭泽、宿松、望江县);二是《鄂君启节·舟节》云:“庚松阳”,我们要研究隔江相望的枞阳县;三是《鄂君启节·舟节》云:“内泸江”,我们要研究芜湖至陵阳的青弋江,要研究楚辞《招魂》中“庐江”,要研究楚辞《哀郢》中的“陵阳”以及陵阳山、九华山;四是《鄂君启节·舟节》云:“庚爰陵”,爰陵当即汉代丹阳郡的宛陵县,爰、宛只是一声之转,宛陵故城旧说即今相邻的宣城市;五是《鄂君启节·车节》云:“庚居巢”,我们要研究相邻的巢湖市(居巢区),并与研究楚辞《远游》里“南巢”、“王乔”等结合起来。我们的研究方向已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一定会实现!

新闻推荐

直面重大考验 勇扛政治担当 寿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协作织密天罗地网

本报记者刘银昌近日,寿县先后破获以管某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和以孟某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两起涉黑案件,共抓获犯...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