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帮互助的“技术学校”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熊文田

淮南日报 2018-07-20 10:47 大字

“组长,你家小龙虾用的什么饲料,长得这样好?”

“今年,鱼苗的防疫怎么做?”

“老方,要不你今年跟我学养鱼吧,肯定能脱贫。”

……

在寿县窑口镇贾庙村的第三互助组“家常会”上,互助组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讨论水产养殖技术,“家常会”成了“技术培训会”,“互助组”成了“培训学校”。

之所以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有这样殷切的致富期望,还是源于村“两委”为互助组选了个好组长——陈志理。

陈志理是贾庙村四卜村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妻子患有精神病,丧失劳动能力,孩子在念书,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陈志理一人种地、打散工,收入微薄。

陈志理在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养殖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的学习。陈志理利用学到的技术,在去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问题得到了解决,顺利脱贫。

脱贫后,陈志理继续发展养殖小龙虾产业,进一步改善生活,逐步由脱贫向致富转变。听说,村里要成立脱贫互助组,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陈志理主动要求参加互助组,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就这样,陈志理成了窑口镇贾庙村第三互助组组长,带领该组的贫困户,利用农户农闲时间,以家前屋后为主阵地,召集农户反映解决问题,通过群众宣传群众,群众帮助群众,通过“互助、互帮、互学、互促、互比”等活动,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贫困户周志群是第三互助组里的“硬骨头”。周志群老人儿子早逝,带着媳妇和孙子过着艰难的生活,是2018年拟脱贫贫困户。但是,他家缺技术、缺劳力,要想顺利实现脱贫,啃下这块“硬骨头”难度可想而知。

在一次互助组开展的“家常会”上,大家谈到周志群家的脱贫路径时都一筹莫展。陈志理鼓励他:“老周呀,你家没有劳力,种地解决不了脱贫问题。要不,你跟我一起养小龙虾,有技术上的问题我帮你解决,放心吧。”

前有车,后有辙。陈志理养殖小龙虾脱贫致富的经历老周是看在眼里的,他也不甘于继续贫困下去,于是决定跟着陈志理一起养殖小龙虾。

村“两委”听到老周的诉求后很高兴,主动帮助他解决要素难题。现如今,周志群在互助组的帮助下养殖了7亩多的小龙虾,今夏龙虾已经上市,老周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同组的刘保春很年轻,脑子活,这些年摸爬滚打却没有什么建树。水产养殖让刘保春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利用贾庙村位居瓦埠湖沿岸的水资源优势承包了水塘养殖鱼虾,今年的收获也很可观。他们在互助组中分享养殖心得、交流养殖技术,把互助组办成了“技术学校”,一起携手走上脱贫的小康之路。

新闻推荐

订婚后闹分手婚房何去何从

热恋之时,男方为女方买房准备结婚,后因男方与其他女性过从甚密导致女方半路提出分手,70万元购房款怎么办?近日,寿县人民法院新...

寿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