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于山 情注于水 ——张君法绘画艺术欣赏 赵 阳
张君法是土生土长的“老寿州”,自幼生长在寿县瓦埠湖畔。碧波荡漾的湖水,古色古香的君子小镇,街心青石条上蜿蜒的车辙,以及湖边五颜六色的蚌壳、湖面点点白帆、天边绚烂的晚霞,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播下“美”的种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君法从安徽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回古城后专门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和艺术创作工作。
在学习创作的日子里,张君法师承古法,认真临摹和研究历代画家的作品和艺术理论,从五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揣摩古人扎实的写实功夫,从元代王蒙的作品中体会浓、淡、墨、点、面的综合运用,从董其昌的古雅秀润到王原祁的“淡而厚、实而清”中吸取营养,融会古人笔意,体会探求其笔墨技巧和创作思想。可能受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熏陶的缘故,张君法师古却不泥古,尤其注重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几十年来,他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多次跋涉于皖南山区的奇峰松云中,漫步于大别山的溪水秀林间,奔走于长江流域的大小峡谷和茫茫太湖之滨的苏南水乡,拜师访友,写生采风,在漫长的治艺道路上完成知识学养和人生阅历的修行与积累,逐步摸索到很多山水画创作的“独门绝技”,实现创作技艺的升华和蝶变。比如,传统的绘画创作一般都是先勾勒再渲染,而张君法却喜欢把这种顺序倒过来,先用浓墨在宣纸上大胆铺笔,使纸面出现洇渗淋漓的效果,然后再勾画出物象,时隐时现,藏露交替,追求意趣,注重神韵,强调主观表现,不拘泥于生活中细节小物。有时根据需要,还在作品六、七分干时继续画下去,大混点、小混点,浓淡轻重的各种笔法恣意挥洒,很难说清采用了哪家之法。正所谓“无法中有法,不齐之齐,不似之似,入于神化之境”也!
张文俊教授在看了张君法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个人画展后,评价道:“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偏爱,君法偏爱黄宾虹老人,并上追石豀、石涛和‘元四家\’等,所以他的画,苍茫浑厚,元气淋漓,创作出一种幽静深秀的艺术境界。他喜用破墨积墨、用水、以墨为主,并运用掌握的传统笔墨技巧描绘他所熟悉的大别山、黄山、八公山等地的自然风貌。这不仅流露出他对山山水水的感受,而且抒发了对祖国山川无比热爱的情怀;同时也说明他不甘心沉醉于前人笔墨之中,学传统为我所用。这种学用结合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真正萌生推介张君法的想法,是在看到他的一部画集后,里面收录张君法大量以古城名胜、八公山景境和淮上风物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恬润清幽的绿水青山,丛树密布的淮河两岸,河边村旁旷逸空灵的田畴,斑驳逶迤的古城墙,飞檐交角的城门楼,蜿蜒幽深的古街古巷,深邃静谧的民居,石径黛瓦,人在劳作,鸡在觅食,牛在憩息,鸭在戏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唐·白居易)。”画家其实也是这样,透过《寿阳八景》系列、《八公农家》组画等一帧帧画作,张君法向人们传递和交流着对家乡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热爱,让我们记住乡愁,品尝到浓浓的乡情,恍惚间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看过张君法一篇以《心路画语》为题的创作心得。文中他说:“我性格内向,不会随波逐流,也不愿哗众取宠,只愿在淡泊平和的心境中,用自己的笔墨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画山要情满于山,画水要情注于水,要和自然交朋友,要拜天地为老师,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融会于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我觉得,这就是画家的大境界!只有这样画出的作品,才会有生机,才会有灵气,才会有新意。
新闻推荐
大白天,农民的大白鹅“不翼而飞” 事发寿县炎刘镇,当地警方已介入
本报记者王伟近日,热线接到寿县炎刘镇村民打来热线反映:“入夏以后,一些不法分子对农民饲养的家禽、家畜打起了主意。仅炎刘镇就发生数起在大白天,窃贼驾车偷盗白鹅的案件,希望本报能对夏季农村高发的...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