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二月二庙会”的由来
为了解吴山农历二月二民俗“庙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正确对待民众信仰及该活动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繁荣所起的作用,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迷雾显现,其真实情况与“大圣庵”和“吴山庙”的由来密不可分。
实可谓“古镇吴山历史悠久,吴山‘庙会\’源远流长,虽经浩劫几度中断,喜逢盛世香火更旺”。据《合肥誌》记载:“五代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杨某又是何须人也?他就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创造者,受封为吴王。他生于公元852年,在扬州病卒于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享年54岁。据传说,吴王病逝后由其长子杨渥和女儿百花公主护送灵柩到庐州府不久,百花公主为遵父王“叶落归根”的遗嘱,最后安葬在吴山庙的东南方向。吴王女儿百花公主为守灵护墓和祭奠父王,嗣后,又在墓西北方建起一座庙宇……。随着时间推移,后人为“怀”吴王之德行,“念”百花公主“恪守孝道”,故把所建庙宇改称“大圣庵”,以敬香为标识,寄保国佑民之情思。
但是,吴山“庙会”又从何产生?笔者深入走访长者,众说不一,基本失考。本人据查原资料欣喜发现,1995年“吴王遗踪”入选“合肥十景”,1996年在“吴王庙”原大圣庵主体工程修复中,在大雄宝殿的子梁上突然发现许多文字,其原文为:“隆庆六年胡松、黄龙同建‘大圣庵\’,嗣后众姓香火渐旺更改‘吴山庙\’,因风雨有损今领修苜……重修大清嘉庆二年”。从上可以看出“大圣庵”已在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前就有香火,以后因谓坟为山,称“吴王坟”为“吴山”,接着把庙相连,且改称“吴山庙”。
大清嘉庆二年(公元1800年),该庙宇因风雨受损严重之故,众生出巨资对庙宇更新换代并作扩建。访获,当时在扩建上更新重建大雄宝殿三间、两翼东西廊坊各三间、山门三间。为了实施神话的“佛光普照”,教门弟子到庙广招各地能工巧匠到庙宇处,进行塑神贴金,为山门两侧塑仗高哼、哈二将以守门,两翼为东西两廊坊。西房是从泰山运来的香木雕塑观音(号称泰山奶奶)以启大慈大悲之怀德。东房塑有阎罗王和送子娘娘,以敏“善恶有报”之念思。进入庙门正前方为大雄宝殿,中央塑有如来佛祖,十八罗汉分列两翼,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据访自从“大圣庵”更改为“吴山庙”被神话后,当时“四顶山”佛教主(现在寿县)有指派孙三思到吴山主持寺庙教务不久,三思的小字辈芷伦、芷山等先后纷纷来到吴山寺开坛讲教,崇者渐众。三思及主教为普渡众生、浓烈香火、多娟金帛,出招农历二月二日“辰龙”抬头之日,给佛祖开光。遂衍生农历二月二吴山“庙会”。1952年由于历史原因该庙宇被改做小学教室,造型佛神被毁。直至1995“吴山庙”才还于历史的面目。“吴山庙”作为“吴王遗踪”的主体,一并入选“合肥十景”,从此吴山“庙会”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为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俗传统文化,吴山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庙会”之契机,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大力开展“庙会”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形成人流如潮,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之势。如今吴山“二月二庙会”已成为吴山及其周边群众的一道精神和物质大餐,深受人们喜爱。
(郑春贤)
新闻推荐
10月24日上午9点许,在庄墓镇李庄村,一名外乡驾驶员不慎连人带车跌入池塘,所幸得到镇村干部和附近村民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将人救起。“有人落水了,有人落水了!”听到呼救,正在李庄村联系工作的庄墓镇人...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