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亭,消失的记忆 张亚琴
亭,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有很多如今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惟有从书籍记载中方可得知其历史和发生过的故事。在江淮大地,消失的古亭不在少数,这里仅有部分记之。
逍遥亭
逍遥亭居汤口入温泉的盘道途中,距汤口1.5公里,盘道从亭中穿过。至于亭何时所建?何时被毁?志书上均未记载。据说, 70年代未古亭的基石都在,80年代初给毁了。现在的“逍遥亭”是景区的职工宿舍区,成了实际的地名。
大观亭
昔日位于安庆城西的大观亭系两层砖木结构,明清时期,大观亭与武昌黄鹤楼、江洲庾楼并称为“长江三楼”,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
大观亭的成名,和一段悲壮往事相关。元朝末年,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守安庆。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红巾军陈友谅围攻安庆城池,余阙率军奋战,身受重创十余处,后挥剑自刎,沉尸于城西清水塘。千余名余阙手下、余阙夫人蒋氏及侧室耶律耶卜氏,子德臣、德生,女安安等得知,也投井身亡。陈友谅攻占安庆后,深感其义,厚葬余阙于正观门外,后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德绩,谕旨在其葬地修建忠臣祠庙。
明嘉靖四年(1525年),安庆知府陆珂为缅怀余阙拒降红巾军,在其公祠西清水塘附近的山丘上筑台建亭,命名为大观亭。
可惜抗日战争结束后,整个大观亭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些残墙断垣。
观澜亭
寿县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至今也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在正阳关西边的淮河岸边,原有一座凉亭,因站在亭中向西望可见巨澜翻滚、波涛汹涌的淮水,故名“观澜亭”。其亭上有一无名氏撰写的一副十分著名的长联,长达102字。
捉月亭
传说这就是太白醉入江心捉月的处所。现可见最早有关捉月亭的记载,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一篇题为《捉月亭》的诗。李之仪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进士,其《采石三题·捉月亭》表明捉月亭是供奉李白宫锦袍的地方。
至南宋绍定三年,后人又在捉月台旧址建暮云亭。暮云亭建后,仍有人称之为捉月亭,原因是暮云亭建在捉月台旧址之上。此后,暮云亭屡夷屡建,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暮云亭才与采石山的太白楼 李白祠一道被清兵焚毁。
梅公亭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曾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之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后废。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喻成龙、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国七年(1914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今仅存遗址。
菊江亭
原名为望江楼,明代知县杨季芳建。古时,县令向锦易名“菊江”,以祀陶靖节。隆庆五年,陈春知县看到菊江亭十分简陋,便于万历元年移陶公祠于菊江亭侧重建。祠前为亭,亭前为月台,临江为坊牌,匾曰“菊江亭”,坊外丛植菊。可惜毁于动乱期间。
新闻推荐
大龄女子阿秀(化名)本想通过征婚,找一个如意郎君,不想找到的男子大成(化名)在她怀孕顺产之后,玩起了“失踪”。无奈之下,阿秀将他告上法庭。办案法官不仅为她奔波,还资助生活费,生活拮据的阿秀唯一能做...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