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这里的枪口对准中国军民

淮河早报 2020-09-03 08:24 大字

本报记者 苏国义付莉荣/ 文张越/ 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沿津浦铁路侵入淮南,疯狂掠夺煤炭等资源,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留下了大量罪证,其中最能代表其高压统治以及对中国军民高度镇压的罪证之一就是遍布矿区的各种碉堡、暗堡。试想,75年前,面对从这些碉堡、暗堡中伸出的枪口,淮南的老百姓过着一种怎样的惊恐的生活。

这些碉堡中,现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完好的是位于洞山东路一侧的“站后碉堡”和位于九龙岗镇的“九龙岗老火车站南碉堡”。其中,“站后碉堡”是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之一,是国务院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后碉堡因位于原大通火车站后而得名,其建造于1939年,高14.1米,面积28.27平方米,砖混结构,是侵华日军在大通地区修建的36座碉堡中最高的一座。

该碉堡现存于洞山东路大通公交车站附近,日常自东部进入淮南的车辆行人老远就能看到它的身影。“我每次从这里开车经过都要看上它几眼,觉着它依然透露着恐怖的气息,那段我们民族惨遭蹂躏的历史绝不能再次重演!”经常从洞山东路经过的市民朱先生说:“平时我教育小孩时也常常以此为例,督促他好好学习,绝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九龙岗老火车站南碉堡是2017年在淮南市新发现的日军侵华罪证之一。当年的二月份,记者跟随最早认出这处碉堡的现市政协文史专员杨鋆一起前往大通区九龙岗镇对这处碉堡进行探寻。当时,我们绕过九龙岗镇一段曲折的街巷,穿过一条宽不过一米的羊肠小道,走进淮新村一户瓦房院落,在其房屋外墙一角,找到了这座暗堡。

这座暗堡为圆柱形结构,四周墙壁由条石砌成,柱顶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看上去十分坚固。后经专家认定:该碉堡位于九龙岗老技校围墙东北角外(居民区内),北距淮南铁路(老九龙岗火车站)150米。建筑整体呈圆柱形,高约1.8米,周长约15米,石质结构,水泥筑顶,有机枪眼三处,观察口八处。专家通过对建筑形态及淮南近代历史综合分析,确定此建筑是淮南市保存情况较为完好的一处侵华日军碉堡,是日军侵占淮南的又一历史罪证。该处侵华日军罪证遗址现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点。

居住在九龙岗老火站南碉堡院落的老人王晓林介绍:很早以前,这个院落的四周多为田地,暗堡的东面百米外是当年九龙岗繁华的老街(今矿新街),南百余米外为九龙岗东矿一号井及二号井(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分校区),北百米外是铁路,足见这处暗堡的位置在当年的重要性,日军借助这座碉堡可以有效掩护自己盗掠淮南煤炭,镇压中国军民,保护其侵华日军。

王晓林说:这座碉堡被其家院包围,近40年来,鲜有人到这里查看这座碉堡。他清楚记得,小时候自己经常爬进碉堡,然后通过碉堡下面的地道向西走100多米远,进入原淮南矿业所(原淮南矿务局)大楼旧址处玩耍,但因年代久远,现在碉堡内部的下面和地道已经被淤泥杂物等堵死。仅原淮南矿业所大楼旧址内还存有部分连通这处碉堡的地道。

“75年前这座碉堡的周围还没有这么多民房,侵华日军在里面可以视野广阔的观察周围情况,夜晚这里配上探照灯,能够起到很强的火力封锁效果”杨鋆介绍,“这座碉堡虽然历经了这么多年,但其外形和结构依然保存这么完好,足见鬼子修建这座碉堡时,用足了材料,当时,中国军民如果想要拔掉它,不付出巨大牺牲肯定无法完成,现在我们再看到它,依然还是感慨万千,浑身冒冷汗,可想而知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淮南老百姓,每天过得肯定都是提心吊胆的日子。”

图一:九龙岗老火车站南碉堡(红圈)所处位置

图二:九龙岗老火车站南碉堡

图三:站后碉堡

新闻推荐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抗战烽火岁月中诞生的地方党报:《淮南日报》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淮南日报》是淮南市委的机关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战争年代,还有一份和我们同名的党报《淮南日报》。据淮...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