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历史的厚重 谋百业之繁荣

淮河早报 2019-09-26 08:28 大字

本报记者 付莉荣

这里有淮南第一条铁路、第一家邮政局、第一所小学和第一所中学;这里是淮南城市的发祥地,是建国之初淮南市委、市政府以及淮南矿务局所在地;这里是“淝水之战”主战场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有厚重的文化,却迈着铿锵的步伐,充满活力的前行,这个地方就是大通区。

历史久基础牢

大通区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它缘矿建区、缘煤而兴,洛河发电厂、淮南农场、益益乳业等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坐落于此。另外,民国建筑群、新四军纪念林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通区是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2.1万亩,洛河大湾土地肥沃,素有“淮上粮仓”之称。境内水资源丰富,有高塘湖、窑河和蔡城塘,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洛河西瓜闻名遐迩,洋葱、大白菜、蒜苔等蔬菜一度远销东北等地,舜风牌大米、高塘湖牌蔬菜、百岔沟牌葡萄、窑河牌大闸蟹等农产品品牌被很多人熟知。

说起上世纪80年代洛河衬衫厂的“红双喜”衬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品牌闻名省内外。大通区具有较好的工商业基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度形成“两区两园”的工业布局,带动全区经济蓬勃发展。本世纪初,大通区更是成为淮南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出口服装加工基地,服装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改革开放后,全区先后建成了九龙岗大市场、大通南城市场等12处集贸市场,行业涉及物流配送、零售、餐饮、百货等多个方面。

进入新时代,大通工业新区、上窑工业集聚区快速转型,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批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实体企业带动了全区产业不断升级。红光葡萄、孔店大米、上窑蛋鸡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舜耕山、上窑山、高塘湖、蔡城塘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通过资源挖掘整合,大通区现已形成了一条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红色游精品路线。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快推进,辖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天鹅、鸳鸯、白鹭等珍稀鸟类先后在这里栖息、繁衍。

转型快发展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通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8年,全区GDP实现6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92亿元,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700倍和168倍,三次产业结构为10:61:29,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70年来,大通区发展活力极大增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2077户、6371户、148户,2018年,全区民营经济比重达到47%,机械制造、服装加工、乐器制造等产业走出国门远销欧美。

70年来,大通区的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境而过,206国道、洞山东路、朝阳东路、淮舜南路、九龙大道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实现城乡全覆盖;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号称“华东第一村”的居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住宅小区崛地而起。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实施,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

2018年,大通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2元。医疗卫生、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百姓消费不断升级,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成为新热点。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区目前已脱贫623户,1182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一幅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铺展开来。

新闻推荐

打出“组合拳”助审判提质增效 本报通讯员 刘福忠

受理案件数量连续三年位居淮南市法院第一,员额法官年均办案近400件,面对不断增大的办案难度和工作压力,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打...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